■朱俊根 文
6月仲夏的上海,阳光明媚,风和日丽,有幸参加街道侨联与上海市理工大学侨联携手组织的这次“走进刘湛恩故居,共话同心圆”主题教育参观学习暨座谈交流会。
坐落于上海东北角军工路516号的上海理工大学,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传统的理工大学,从1906年创办的沪江大学,几经易名到如今成为一所综合性理工科大学,发展过程令人惊叹。
这所大学,在我中学期间,原名为上海机械学院,有不少同学居住在内,有父母在读教学的,也有教工家属居住于此的,有时候想入校游玩,会与院门卫室套近乎,由在校内的同学接应去学院溜达。记得当时学院对面是一片零散的低矮平房,俗称“小洋浜”,一条小河蜿蜒东流,河边的碎石路口附近有一家废品收购店,再往前近20米,有一家日用食品杂货店,店前的一个坡道往上,就是军工路,机械学院的大门就正面对着这个坡道口。
弹指一挥间,从青涩少年迈入执杖之年,岁月改变了容颜,却把那段美好的少年时光封印在了那片土地。
久违的上海理工大学,一切都变了样,已今非昔比。再次迈入这所百年红色基因的大学,心中感慨万千,仲夏微风扑面,书香叶香盈怀,满眼风光乍现。
宽阔整洁的大道,两边梧桐树香樟树掩映,红白青砖相嵌的哥特式小洋房错落在一片清荣繁茂间。教学楼、宿舍楼、图书馆、专家楼、大会堂、学术交流会所,一排排一幢幢,让人不禁沉浸在“世外桃源”的静谧氛围中。
沿着湛恩大道向前,十来分钟的时间,便到了建于1922年,位于大学历史风貌保护区原教员住宅108号的刘湛恩烈士故居,那是一座二层清水红砖、砖混结构且双坡屋顶的老建筑,在一片绿草如茵中,一块刻有“传承百年红色基因”的标牌竖立在刘湛恩烈士故居前。
刘湛恩,爱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在哥伦比亚大学获得哲学博士学位以后回国,1928年32岁风华正茂之时出任沪江大学校长。
我们在大学侨联主席的引领下,进入故居参观。
刘湛恩烈士的半身雕像掩映在鲜花丛中,讲解员声情并茂讲述了刘湛恩烈士光辉短暂的一生和上海沪江大学百年历史人物事迹及发展过程,15位沪江大学的先驱人像浮雕在柔和灯光的照射下熠熠生辉,把我们带入到了百年历史的长河里。
故居以“热血铸丰碑——刘湛恩烈士生平事迹展”、“丹心向春晖——上海理工大学红色文化主题展”两个展览和“精忠报国、玉汝于成、教育救亡、科教兴国、砥砺奋进”五个单元组成,通过场景还原、实物(含仿制)展出、VR互动、多媒体视听、在线展馆等形式,全方位展现了上海理工大学(原沪江大学)风云激荡的百年红色历史发展历程。“我们爱和平,但我们更爱公道,我们不愿做无谓的牺牲,但我们也不惜为真理与正义而流血。”——刘湛恩(《华北事件宣言》1935年12月),振聋发聩的铿锵之语,碧血丹心,照耀千秋。
此刻,我们看着一张张英雄人物、教育精英的照片,聆听他们的传奇故事,那一本本泛黄的抗日宣言书、战斗檄文,还有他们满腔热血为民主自由、国家独立和民族解放奔走呼号、为教育救国孜孜探索的场景照片,似一座民族精神的丰碑,令人肃然起敬。
1938年4月7日,刘湛恩与妹妹及次子在静安寺路大华路口(今南京西路南汇路口)车站候车赴校时,遭日军特务机关控制的汉奸帮会组织“黄道会”刺杀,当场牺牲,年仅42岁。
短暂一生,为拥护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统一战线主张,为积极探求真理,教育救亡,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一代知识分子的凛然风骨,令人敬仰。
走出刘湛恩烈士故居,大学校园里,年轻的莘莘学子穿梭其间,百年沧桑岁月,历经坎坷,已旧貌换新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