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路灯下的“螺蛳宴”

  ■周彭庚 文

  “路灯斜照影儿长,手撮螺蛳散站圈,指捏口嗍哧溜响,空壳聚积似丘山。”50年前,“两万户”门前举办“螺蛳宴”的情景,至今仍历历在目。

  那年,陪同妻子回沪探亲,盛夏酷暑,鱼虾等鲜活物品带不得,只带了一大蒲包的螺蛳。肩扛手提,乘车坐船,清晨4点出发,颠颠簸簸,直到晚8点才到达位于控江路的控江二村。

  家门前的空地和路上,东一堆,西一簇,坐满乘凉的人。

  看着大包的螺蛳,有人惊叫:“这么大的螺蛳呀,‘离水鲜’多好吃呀!”

  丈母娘挺爽气:“好啊,大家动手,丰衣足食。”话音刚落,就有人从家里拿来“老虎钳”——都是工人家庭,哪个不是多面手?基本工具总是必备的。

  这边咯吱咯吱剪,那边哗啦哗啦洗,灶披间里五只煤气灶“呲呲呲”喷火舌,锅铲相撞啪啪响,螺蛳在锅里哒哒舞,比饭店后厨还要热闹!

  主厨们顾不得擦汗,几个懂事的小姑娘为他们摇起了扇子。一盆盆的螺蛳递送出来,顿时,“哧溜”声此起彼伏。有人还“忙里偷闲”,招呼相识的邻居:“来,来,2室阿姨请客咯。”在附近闻香观望的邻居,相识的、不相识的,也就大大方方地过来抓上一把,站到一旁,“哧溜”起来。

  一个孩子吃得高兴,说起了谜语:“生的是一碗,熟的是一碗,吃去还留一碗。”我也助兴,即时编了个谜语:“扭扭转转硬壳子,肥肥胖胖软身子,门口挂着红帘子,总在水里过日子。”另一个孩子紧跟上:“两根胡须一块肉,背上背个窝。”

  “不对不对,这是蜗牛不是螺蛳。”两个孩子的争论,引来一片笑声。

  有些人嘴总是闲不住,号称“嘴包灵”的爷叔,一边嗍螺蛳,一边还要做“评论家”,“这盆鲜,好吃,肯定是3室阿姨做的。”从另一盆里撮几颗:“这盆太咸,是5室爷叔炒的,下手太重。”说着,做出似忍不住要吐出来的样子。他的话大体是可信的——5家人同在一个灶披间,彼此煎炸蒸煮炒的技艺和口味,自然都熟悉,且常常饭菜互通有无、互尝味道,有首儿歌就唱道:“我家控江二村住,和和美美两万户,张家饭菜李家煮,香香甜甜饱我肚。”

  哪知这次却翻了车,一个正端着盛满螺蛳盆子来的阿姨笑起来:“哈哈!你正好说反了,‘嘴包灵’今天不灵了!”“是吗?好马失足了!”引来一片笑声。

  忙着招呼邻居的妻子,向我飘来一个得意的眼神。我知道她的意思。在商量带什么礼物时,妻子主张带点天热不会坏的“螺蛳”,我嫌弃它“几分钱一斤”登不了大雅之堂。

  其实,螺蛳历来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有诗赞曰:“三月青螺几片姜,添葱爆炒溢油香。且听唇齿嗍声响, 便啖时鲜入酒肠。”螺蛳不仅是春天的“时鲜”,一年四季都是鲜美的,在老家圩田地区赞其“味美堪比虾鳖蟹,名列八鲜江边珍”,它如此受欢迎,也难怪妻子得意了。

  “哎吆,我妈中班快回来了,我得给她留一碗。”“你吃你的吧。我都留好啦!”正在忙进忙出的丈母娘接口说。“明天还有吗?我明天再来吃。”一个嗲声嗲气的声音。“这小家伙‘吃着碗里的,还望着锅里的’,野心不小啊!”褒贬夹杂的话,又引来一阵笑声。

  “无酒无茶一道菜,或站或坐挺自在,亦宾亦主自招待,有说有笑真和谐。”路灯下的盛宴,是“两万户”经常上演的一道独特而靓丽的风景线,只是每次的“主角”有所不同而已。看着眼前的热烈场景,我想起了妻子、丈母娘和邻居们对我讲述过的点点滴滴。

  建国之初,百废待兴,国家花费巨资,兴建“工人新村”,“控江二村”是其中之一。许多“上无片瓦、下难立锥”,一贫如洗,住在“滚地龙”里的工人,住进了“窗透阳光够明亮,门户进出直腰杆,床橱桌椅摆周全,厨卫共用真闹猛”的新房,虽不高大巍峨,却温暖人心。入住的,都是经过“推荐、评议、审核”的工人中的先进模范,丈母娘当时在“国棉九厂”上班,有幸成为其中一员。“国家关心我们,我们为国争光;劳动生产多贡献,家庭和睦作表率”成了没有写成文字的“两万户”居民的“共同守则”。

  在这里,“真诚待人、和睦相处”“互助,包容”成了邻居们自觉执行的行为准则,这样的风气,不仅第一代居民身体力行,二代、三代们耳濡目染,也在发扬光大。起初妻子和我议定带螺蛳,坚持要一大蒲包,是她早有办“螺蛳宴”的打算。

  那次“螺蛳宴”后20年,控江二村拆迁,老邻居们大都搬迁到了新开发的中原地区。临别时,大家依依不舍,又兴高采烈,房子越住越大,生活越来越好。

  前不久,巧遇当年“明天还要吃”的“儿童团”,他也白发萦头了。谈起当年的“螺蛳宴”,他仍记忆犹新,感慨不已。“你知道吗?我那天藏了一碗,想给我的好朋友,谁知第二天全馊掉了,真可惜。”

  “我知道,大家都知道,想到朋友,心还不坏。我还知道你曾偷吃了一小碗‘麦糊’。”

  “那你冤枉我了。那天放学回来,看到我家桌上放着一小碗‘麦糊’,是我家的碗盛的,我以为是我妈留给我的呢。”

  “那真误解你了。谁叫你是个‘淘气包’呢!”

  “哈哈!”

  五十年前的笑声,延续到了今天,爽朗,真诚。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扬鞭只共鸟争飞”
烨烨牵牛花
自在茶
路灯下的“螺蛳宴”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路灯下的“螺蛳宴” 2023-11-07 2 2023年11月0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