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重要讲话引发杨浦广大干部群众热烈反响
谱写人与城“双向奔赴”的动人画卷

  编者按

  百年前,全国劳模、“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记忆中的“杨浦滨江”,孕育了近代中国第一批民族工业,“杨浦滨江原来只有厂房和仓库。”在这条被联合国称为“世界仅存的最大滨江工业带”,黄宝妹工作生活了大半辈子。她工作过的国棉十七厂,成了时尚秀场——上海国际时尚中心。而今,键盘的敲击声、市民的欢笑声取代了机器的轰鸣声,“工业锈带”华丽转身,变为“生活秀带”。

  “要全面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充分发挥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11月28日至12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催人奋进,人民城市新实践,创新发展再出发,杨浦广大干部群众将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重振杨浦“一股劲”。

  从“量的发展”到“质的提升”,把“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

  “城市不仅要有高度,更要有温度。”人民城市理念,是这座城市的本质属性。

  “原来我和女友一个住杨浦,一个住长宁,一直是和别人合租,现在终于能有自己的独立空间了。”今年初,上汽大通汽车有限公司的青年职工董力源“一家三口”,在新江湾城的新家开启了新生活——董力源不仅能和女友一起养猫,通勤也方便了不少。董力源入住的这套约60平方米的公寓位于国泓路上的城投宽庭江湾社区,是上海城投建成运营的租赁住宅项目,共建有1719套保障性租赁住房。

  如何让人民宜居安居,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住房的多样化、多元化需求,确保外来人口进得来、留得下、住得安、能成业?“我们聚焦新市民和青年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的居住需求,不断加大保障性租赁住房建设力度,持续构建‘一张床、一间房、一套房’的多层次、广覆盖、可持续的宜居宜业生态。”区房管局党组书记、局长戴弘说,将加快推进旧住房成套改造、老旧住宅修缮和加装电梯等民生实事和民心工程,把“关键小事”办成“暖心实事”,增强不同人群的居住获得感和归属感。

  “幸福养老”“温暖救助”……民政工作,也是人民城市理念生动鲜活的实践窗口。

  区民政局党组书记、局长徐佳表示,“幸福养老”将在与时俱进中实现增量提质;“温暖救助”将在健全机制中实现精准提标;“能力基政”将在凝心聚智中实现创新提升;“活力治理”将在创新路径中实现协同提效。具有杨浦特色的治理体制机制优势将持续转化为社会治理效能,构建人人参与、人人负责、人人奉献、人人共享的城市治理共同体。

  在区规划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牟娟看来,强化以人为本、规划为民,是推动人民城市标杆区建设的关键所在。充分发挥社区规划师专业力量,持续推进“15分钟社区生活圈”行动,通过构建党建引领的公共服务体系,增强基本公共服务均衡度和可及性;落实弹性规划和土地功能复合利用创新政策,推动产业用地综合绩效评估和分类处置常态开展,以更大力度挖潜和盘活存量工业用地等资源,促进产业新升级,厚积杨浦发展动能;深入落实“多审合一、多证合一、多测合一、多验合一”等改革要求,不断优化服务,不断优化营商环境。

  在“最后一公里”画出“幸福生活圈”

  “要把增进民生福祉作为城市建设和治理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社区,是密切联系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我们一直激动得睡不着觉。在这里住了几十年了,终于盼到了拆除重建”,10月25日,凤南一村居民周衡贤、于小兰夫妇一大早就收拾好了行李,坐上了“头车”。当天是集中搬迁的日子。第一轮意愿征询同意率100%、第二轮征询签约率100%、第三轮自主搬迁率100%,凤南一村,这个《上海市城市更新条例》发布后全市最大规模的旧住房拆除重建项目,如今已经圆满实现“三个100%”,预计开工4年后“涅槃”归来。

  “推进老旧小区城市微更新和旧住房改造是当前最大的民生,在总结提炼凤南一村拆除重建三个100%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控江路街道将依托‘一线工作法’‘四百大走访’等工作机制,更加有效地汇民意,使城市更新的过程成为群众有序参与基层治理的过程。让人民群众真正成为城市发展的积极推动者、最大受益者、最终评判者,实现人与城市的双向奔赴。”控江路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黄春怡说。

  在第四批上海市民“家门口的好去处”名单上,长白228街坊赫然在列。对于很多附近居民来说,饭后到这里逛一圈、“坐一歇”,是一件享受生活的美事。长白新村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孙辉表示,街道将进一步推动228街坊及周边环境的优化提升,形成以228街坊为核心辐射带动周边区域更新发展的内生动力,打造一个延续历史文脉、留存上海乡愁、展现工人新村红色记忆的开放性创新型社区。

  从一扇链接多元主体的“睦邻门”到一个服务全人群的睦邻街区,从东郸小区拆除重建项目到大学路限时步行街……在五角场街道将民生实事一件一件落到实处的过程中,社区居民的参与权、表达权和监督权得到了充分保障。五角场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周灵表示,未来,街道将在复旦国际创新人文社区、大学路数字街区、“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中继续深入践行全过程人民民主,努力打造共建共治、人人向往的宜居宜业社区。

  大桥街道党工委书记、人大工委主任邵波认为,“社区搭台、居民决策、项目运作、多元评估”,是共建共治共享模式“应有的样子”。“要聚焦群众关切,提升社区服务品质,始终坚持把群众的向往作为治理的方向,把群众的痛点作为治理的痛点,把群众的感受作为检验治理成效的标尺,把群众的智慧转化为提升社区治理的新思路。”

  创新,让人人有梦可期

  2008年,同济大学环境学院研究生张文标面临就业抉择。在校期间的参赛和创业经历,在他心中埋下了创业的种子。张文标迅速召集了一支创业团队,依靠上海市大学生科技创业基金会同济分基金的15万元启动资金,在同济科技大厦的一个单间成立了同臣环保。

  从同学3人、一个单间,到如今300多名员工、一整个楼层,国内拥有5000多家客户,产品远销全球100多个国家,同臣环保董事长张文标这样回顾15年的创业路,“刚创业的时候,我们什么都做,也走过不少弯路。不论是科技园区、同济大学,还是社会上的管理大师,都给了我们莫大的帮助。”

  科技创新是国家科技发展的核心引擎,如何以高质量科技创新推动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

  区科委党组书记、主任肖菁说,区科委将奋力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着力疏通创新源头、加速创新过程、强化创新支撑,实施创新策源“领航”、创新孵化“启航”、创新驱动“远航”三大行动,加强高质量成果筛选、高效率成果转化、高能级创新企业培育,加快壮大未来产业集群。

  同臣环保所在的同济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由同济大学、杨浦区政府合作共建,集聚了创新创业所需的人才、市场、技术、渠道等丰富资源,是创新创业的沃土。上海同济科技园科创联企业党总支副书记、同济科创联秘书长张利华表示,同济大学科技创业者将聚焦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通过数字化促进高质量发展,把“数字”作为科创产业发展的核心要素,逐步实现转型升级,为科创的高质量发展不懈奋斗。

  科创的高质量发展,是加快城市数字化转型的强大助力。区建设管理委主任徐明表示,要坚持实干为要,借助大学集聚优势以及互联网科技前沿企业优势,加快长三角区域交通、功能、产业缝合链接,全面推进韧性安全城市建设。

  “诗与远方”触手可及,公园与城市“互融互通”,是积极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的缩影。区绿化和市容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刘刃说,将继续把惠民生的事办实、暖民心的事办细、顺民意的事办好,写好公园城市“无界融合”、市容环境品质提升、垃圾分类低碳新时尚的“民生答卷”。■宗禾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谱写人与城“双向奔赴”的动人画卷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谱写人与城“双向奔赴”的动人画卷 2023-12-07 2 2023年12月0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