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面簪花相映红

  ■王智琦 文/摄 

  2023年将尽时,得空去福建泉州一游,最后一天上午到了蟳埔渔村,立即被“人面簪花相映红”的场景给惊艳到了。

  虽说是渔村,空气里弥散着一股海腥味,却看不到船桨和渔网。小巷深深,三层楼的自家楼房鳞次栉比,盘来绕去。底楼大都是商铺,店招靓丽,店名很是吸人眼球,“蟳埔姑娘爱盘头”、“渔家女的春天”、“花样年华”等,这些都是蟳埔女簪花围体验馆,原来蟳埔渔村已华丽转身为民俗文化村。随处可见的大幅广告照片上,还有金发碧眼的外国女子戴着簪花围,穿着花团锦簇的中式服饰,眉眼灿烂,别具一番中西融合的古典美。

  蟳埔渔村距泉州市区仅10公里左右,据考证这儿的渔民为古代阿拉伯后裔。泉州在宋元时期,是对外开放最重要的一个港口,海上丝绸之路诸多货物贸易诸如象牙、香料、茶叶、丝绸等都在此聚散。蟳埔女、惠安女、湄洲女并列为福建三大渔女,这儿的渔家女穿着打扮非常富有地域特色,大裾衫、阔脚裤,便于她们在船上、海边随时劳作操持。

  时令已进初冬,我注意到街上行走的女子尤其是老年女子,还是个个头上戴着簪花围,插着红黄白紫的小雏菊,有些似乎还是人造的绢花,北方的冷空气,丝毫不影响她们的戴花兴致。她们一边走一边摇着头上的簪花围,就像一座座移动的小花园。遇到熟人止步闲聊,各自戴着的花朵有时还会碰在一起,争奇斗艳,老妇脸上的的沟壑沧桑与花朵的娇媚粉嫩相映成趣。据说,2008年,蟳埔女簪花围习俗被列入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我们这个团是老年旅游团,绝大多数团员都已年过花甲甚至古稀,看到蟳埔渔村渔家女渔家婆如此张扬地追求美好生活,先是惊异后又感佩,纷纷放下原先的矜持与羞涩,驻足各家簪花围体验馆一探究竟。

  福建人很会做生意,整个簪花围全程都有专人摄像、摄影,所费不过百来元。能够亲身体验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动,留下旅游途中最为光彩夺目的瞬间,几位上海阿姨跃跃欲试。

  一位圆脸盘的阿姨先端坐到椅子上,我饶有兴趣地在旁观看。两位貌美如花的姑娘走上前来,动作娴熟地开始梳发盘头,她们的手势极为轻柔,慢慢地梳成一个饱满的圆髻,插上去的骨笄、渔梳就有了坚实的依托。等簪花围架子骨搭建完成后,两位姑娘开始插花,她们尽可能选用大红或大黄,色泽艳丽浓烈的花朵,间或衬几朵素雅别致的小花,看得出来非常细致和用心,就像在完成一件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这时奇妙的效果出现了,圆脸盘阿姨在花朵映衬下,果真“貌美如花”,时空穿越,回到青春年代,可谓人面簪花相映红。

  那位阿姨面含羞涩又自豪地抬起头,摄影师全程录下这个魔幻时刻。她又走出屋外,在蚝壳满墙的蟳埔“蚝(豪)宅”前留影纪念。一位在屋门口手挑生蚝肉的阿婆,抬头看到这一幕,咧开缺牙嘴巴,呵呵地笑着。她的头上,也插满五彩缤纷的花朵,就像祥云缭绕。

  美在生活,美在劳动中,头戴簪花、幸福美满,这是摄人心魄的广告语,更是所有蟳埔渔家女和前来打卡的旅游者共同的追求。

  这个冬天,簪花围,就像春天的信使,永远盛开在我的心中。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鲸鱼
华胥引•记梦
赶太阳
辰龙献瑞(国画)
岁月静,待新年
人面簪花相映红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人面簪花相映红 2024-02-06 2 2024年02月06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