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文化遗产,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活灵活现”

  ■翟杨

  当前,上海正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着力赓续中华文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上海需要持续提升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水平,进一步探索文物科技创新手段,促进文物保护成果的创新转化,加强文物和文创产业的有机融合、守护好上海城市历史文脉、乡村文化肌理,运用新技术、新手段、新工具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互促共荣,打造独具魅力的人文之城。

  科技创新,“触摸”历史的脉搏

  目前,上海已经在文物的数字化展示、预防性保护、水下考古新科技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与国际高水平相比,上海在文物科技领域仍存在文物科研机构力量不足、人才缺失、科技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需在机制建设、理论构建、人才培育等方面予以加强。具体措施包括:依托研究型文博单位、高校和科研院所,建设国家级和地区性的科研机构;建设科学研究实验平台、文物数字化与场景化展示平台等,搭建文物科技创新基础设施;参考国内外已有实践案例,探索科技赋能文物保护的新理论和新方法;在文物病害检测、出土出水文物应急保护修复、预防性保护等重点领域探索新技术的发明和应用,在“中华文明探源”“水下考古”等重点领域集中力量进行突破;保障文博事业单位岗位数量,优化科研人员比例结构,加强文物行业科研人才力量等。

  文物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打造文旅元宇宙

  文物文创产业的有机结合不仅可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还可以通过提供多元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提升文化遗产的经济价值,推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在上海,传统实物类的文创产品层出不穷,博物馆文创频频“火爆”。伴随“互联网+”的不断推进,运用三维扫描等数字化技术记录文物已较为普遍,不仅服务于文物现状评估、科学记录等文物保护要求,也通过“VR”“AR”等科技手段让市民可以“云游览”文化遗产,直观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如近期在上海兴业太古汇的“消失的法老——胡夫金字塔沉浸式探索体验展”,提供文化遗产的沉浸式体验,体现了“互联网+”模式下文旅元宇宙落地的可能性。上海可进一步探索物联网、云和移动技术、人工智能等新技术的运用场景,继续丰富文物文创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在确立一定的技术标准后,吸引更多的内容创造者加入文物文创行业,力争打造基于上海本土IP的文旅品牌项目,在保护文物的同时激活资源配置,实现文物“活”起来,在服务国内观众的同时走向海外,实现中国文化“走”出去。

  城市有机更新,既要“自上而下”,又要“自下而上”

  目前,上海在实施城市有机更新的过程中落实文物保护工作,陆续打造了张园、杨浦“生活秀带”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圣约翰大学近代建筑等文物保护利用项目,但在文物本体的完整保存之外,文物背后文化和文明的传承发展和传播利用仍有不足,具有公共性的文物保护仍缺乏有效的公众参与,需要在保护理念、保护方法及社会参与模式方面予以提升。上海可在自上而下推动城市更新中开展文物保护项目的同时,鼓励使用新技术自下而上地推动社区历史空间的“微更新”,从试点开始,引导更多公众参与到文物保护中,分享文物保护成果,从而进一步实现文物保护与城市发展的互促共荣。(来源:文汇报)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专题
从“长江口二号”理解何以上海
见字如面,回望近百年前文学现场
文化遗产,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活灵活现”
杨浦时报文化05文化遗产,如何在城市发展中“活灵活现” 2024-03-14 2 2024年03月1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