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昊洋 文
2月4日下午,天空灰蒙蒙的,下着密密细雨,我和爸爸冒雨来到了位于杨浦区的“228”街坊。
我先来到“1号楼”,在1楼看到了许多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生活用品,凤凰牌自行车、老式电话机,还有小人书、算盘、打酱油的瓢等等,对我来说这些陈年旧物都很新鲜。
上了2楼,那里还原了许多当年的场景。在居家生活场景中,我看到了“三五”牌时钟以及黑白电视机,还有八仙桌等老式家具;在工作场景中,办公桌子上放着一个老式话筒,旁边还有几张报纸,有些报纸还被夹在了杆架上,最吸引我的是一个用坚硬的竹藤捆成的安全帽,这可真少见;在老式照相馆场景中,人们可以坐在椅子上,背后是一幅巨大的老上海照片,有南京路、大世界、七重天……光影间穿越到老上海;在娱乐场景中,可以想象工人在工余时间可以下下象棋、拉拉手风琴、唱唱歌、打打乒乓,那时候人们虽然物质匮乏,但简单中又是那么充实。
走进“8号楼”,这是改革开放后的“两万户”。政府在中心城区陆续兴建了一批五层至六层的新工房。与此同时,包括“两万户”住宅在内的老工房陆续迎来旧改和重建,房子变大了,环境变美了,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生活需求。“228”街坊也翻新了,公寓、超市、健身房、饭馆、绿地、咖啡馆,样样都有。
走出8号楼,站在“228”街坊的大门口朝里看,这美丽的“228”街坊,真真切切地见证了上海的时代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