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幸阳 杜晨薇 吴越 董纯蕾
不记得从哪天起,咖啡成了生活中的不可或缺。几乎每座国际大都市,都有遍布全城的咖啡馆。据历史学者陈祖恩教授在《上海咖啡》一书中记载,咖啡进入上海,成为都市时尚和生活习惯,可追溯到上世纪二十年代,“在任何场合里,都会有咖啡的出现”。现在,上海更已是全世界拥有最多咖啡馆的城市。
咖啡迷人的风味能让人们放下目的性、功能性,转向随机性、偶然性、审美性。轻松友好的社交氛围能产生很多临场发挥、临时起意,进而创造新的链接。创新创业,和咖啡馆这一“第三空间”的关联变得越来越紧密。
这个“第三空间”如何升级,进一步发挥对创新创业的催化作用?
从这个角度看,“学院咖啡”做出了有益的探索。比起街头咖啡馆的“纯随机”,学院咖啡的区别在于预设了大体的方向,由五角场创新创业学院邀请高校、企业、双创者、投资人等各方相关人士,消弭信息和资源不对称的问题。加拿大莱桥大学迪隆商学院终身教授、复旦大学管理学院EMBA项目特聘客座教授鲍勇剑认为,该模式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咖啡馆作为“第三空间”的随机性和偶然性,但仍然保留了审美性,在当前阶段有不可替代的价值。
“如果整个街区都已充盈创新创业的氛围,各方人士随时能在任何一家咖啡馆里开启一场创新碰撞的对话,那确实不需要刻意举办学院咖啡活动。”鲍勇剑说,“但现在,它能起到有益的促进和引导作用,在大学路这个创新街区种下模因,让大家习惯于‘喝咖啡、谈创新’。等大学路达到甚至超越巴黎左岸的水平时,学院咖啡就完成了它的历史使命。”
聊着聊着,愈来愈笃定,咖啡早已不是舶来的浪漫,开间咖啡馆也不是想想而已的梦想,那是人们习以为常的努力打拼,是生活透着的香气。想想便美好——在这座城市,总有你的咖啡。(来源:解放日报、新民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