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秋茜 文
清晨,檐下“滴答滴答”的雨声将我从睡梦中唤醒。推开窗,外面的雨下得纷纷扬扬,山茶花落了一地,想起了李煜的词:“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
时间一晃就到了暮春,浓郁的春意几近凋残。几日连绵的春雨仿佛要送别春天,恋恋不舍地下着。究竟下了多少雨呢?宋代诗人周邦彦给了答案:“欲验春来多少雨,野塘漫水可回舟。”此时的我,虽不能到野塘泛舟,却可以听一听那些落在诗词里的春雨。
早春的雨,是韩愈写的那句:“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雨丝飘忽,像酥油般细密又滋润,让小草探出了头,也让大地有了绿意。
好雨是知道时节的,它会在万物萌生的春天,“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一场春雨过后,柳树就抽出了新芽,嫩绿的枝条随风摆动,与友人依依惜别的王维,大笔一挥,写下来千古传唱的《送元二使安西》:“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我想,若无送别,当年的王维一定愿意和友人雨中漫步,将春光慢慢欣赏。说不定,他们走着走着,也会发出“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的感慨来呢。亦或者,他们会泛舟湖上,吟一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诗中西塞山前自由飞翔的白鹭,江岸边盛开的桃花,水中肥美的鳜鱼,是多么乐然、自在啊。
进入仲春的雨,总是和花事相关。“小楼一夜听春雨,深巷明朝卖杏花。”这是陆游在临安的小楼听了一夜春雨吟出的诗。而欧阳修走进了田家,看到了不一样的风景,道出了那句:“林外鸣鸠春雨歇,屋头初日杏花繁。”于我而言,相较于杏花,更喜欢海棠。无论是“海棠不惜胭脂色,独立蒙蒙细雨中”,还是“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都让我对雨中海棠别有青眼。雨中逢花,总是人生的幸事。
到了暮春,雨打落花花落雨,无人不惜春。明朝蒋用文遇到暮春时节的雨,他感慨道:“暖风吹雨浥轻尘,满地飞花断送春。莫上高楼凝望眼,天涯芳草正愁人。”望着那满地落花,谁能不伤感,不发愁呢?就像此刻的我,“与君相逢处,不道春将暮”,心戚戚然。
再次走到窗前,雨似乎已经停了。行人们大多没有撑伞,走在春风里,走在春雨滋润过的大地上,脸上露着笑意。“风传花信,雨濯春尘”,那些落在诗词里的春雨,落进了心里,洗涤着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