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钰芸 宋宁华 许晓青 黄顺达 李浩燃
最近遇上好天气,摆在室外的桌椅总是格外抢手。端一杯咖啡,约三两好友,临街而坐,晒晒太阳,吹吹小风,看看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和风景,是许多消费者中意的初夏生活。在上海,梧桐树下的“外摆经济”,展现的不仅是海派生活方式,更是开放包容的城市胸怀。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润物细无声,须臾不可或缺。营商环境“创优”,烟火气袅袅升起。上海为企业、商户做好服务搭好平台的同时,如何兼顾社区居民的感受和体验,在城市烟火气中绘出生机勃勃的都市生活画卷?
临街而坐,看看风景,是许多人中意的初夏生活
最近,申城暖阳高照,气温一路上升。阳光慷慨地照耀在大地上,穿透每一排行道树,在建筑物上打出斑驳的影子。遇上这样的好天气,摆在室外的桌椅总是格外抢手。端一杯咖啡,约三两好友,临街而坐,晒晒太阳,吹吹小风,看看路上来来往往的人和风景,是许多消费者中意的初夏生活。
上海商业外摆新政发布一年有余,“外摆经济”给城市商业空间带来哪些改变?又该如何在城市烟火气中“绣”出高颜值、摆出高水平,展现生机勃勃的都市生活画卷?
周末,杨浦区五角场商圈大学路人流如织。有年轻的情侣手牵手逛市集,累了就去餐厅点一份下午茶套餐,坐在外摆位上拍几张美美的照片;也有一家三口走进茶饮店,手捧冰凉又清爽的水果茶,找一个街边的位置看风景。
在上海,大学路是一条独一无二的马路。这里几乎所有商家都有外摆位,从餐厅、咖啡馆、甜品店,到服饰店、香水店、面包店,无一例外。不论走到哪一段,沿街都有两排外摆位将氛围感拉满。
“天气这么好,当然要坐在外面。”下午3时许,陆严和同学坐在81BAKERY的外摆位,桌上是两杯冰美式和一只肉桂卷。“里面有位置,但感觉有点小,说话也会影响别人,还是坐在外面吹吹风、看看风景舒服。”
“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看你。”苏苏举起手机,拍下树荫掩映下的外摆区:阳光经过半透明的条纹顶棚,在地面上打下斑驳的光影,露营风的折叠椅和折叠箱摆在一隅,一对情侣相对而视。“我特别喜欢这种氛围,休闲舒适。”
不仅是大学路,如今的上海,好多街区几乎一年四季都有坐在户外的消费者。新天地的咖啡馆外,藤编的座椅造型独特;永康路上沿街商户打开落地窗,消费者坐在窗边吃冰淇淋;虹桥南丰城内街,宽敞通风的外摆位座无虚席……绿植花卉间、凉棚阳伞下,临街而坐,成为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选择。
许多国际消费大都市设有著名的商业外摆区。比如,巴黎街头大大小小咖啡馆的露天座位、洛杉矶购物街区的临街餐厅外摆、纽约著名的街头餐车、伦敦购物中心的屋顶天台……这些外摆,不仅是消费场所,也成为城市气质的一部分。
“要了解一个城市,最好放慢步子,可以骑一辆单车,也可以City Walk,中途找一个能坐下来甚至躺下来的地方,看看风景看看人,从快节奏的城市生活中找到休闲的感觉。”上海产业转型发展研究院首席研究员夏雨认为,梧桐树下的外摆位,展现的不仅是海派生活方式,更是开放包容的城市胸怀。
如今上海的商业外摆出现了更加专业化、艺术化的趋势。从有条件的商圈、商街,到各种特色小店,都会精心打造外摆区域、策划户外活动,以提升消费品质和氛围。夏雨指出,虽然商家积极性很高,但“外摆经济”管理还需以放促活,有底线意识,做到不扰民、不污染环境,确保“摆”出好秩序,“摆”出品质和活力。
2012年,创智天地运营的大学路率先实行消费在外、经营在内的外摆模式。2019年,街区对全域外摆位实行一户一策精细化管理。同年,大学路自我管理委员会成立,商家、居民、企业有了自治共治的平台,带动大学路形成街区消费的特色,真正发挥出外摆位的效应。创智天地总经理王红说,“大学路作为深度融入社区的一条公共道路,我们更要去平衡超高人气与有序管理之间的关系,为企业、商户做好服务搭好平台的同时,兼顾社区居民的感受和体验。”
可见,好的产品和消费体验离不开精心策划、运营和维护。对于商业外摆,摆放时间、摆放范围都需要精细化管理,让城市烟火气亲民不扰民。在保证外摆商品质量和服务水准的同时,也要重视外摆区域的艺术化呈现效果,持续提升品质,给消费者更好的体验。
“上海的商业外摆位,品种可以更丰富一点,质量应该更高一点。不仅是在市中心区域,也可以有更多元化的风格和类型,覆盖更广泛的人群,进一步推动消费新模式的蓬勃发展。”夏雨说,探路商业外摆,上海应该走在前列,为打造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注入更活泼、更有趣、更国际化的海派元素。
城市,在咖啡香气中缓缓“苏醒”
“赶紧下单吧,不要错过这一季你的最爱!”推开位于上海的一家网络直播间大门,热火朝天的景象让来自全球重要咖啡生产国的哥伦比亚人安德烈斯·奥索里奥惊讶不已。
长桌上铺满了各种咖啡产品:冷萃咖啡液、挂耳包、咖啡胶囊,以及五花八门的咖啡主题衍生品。一名直播售货员正向消费者在线推介中国品牌永璞咖啡的产品。
这是一个工作日的下午。永璞咖啡联合创始人郁晔告诉奥索里奥,1.5万名顾客正在线观看直播,平均每秒就能卖出2杯冷萃咖啡液。来自哥伦比亚的咖啡豆被制成便携式咖啡胶囊后,已累计卖出3亿多杯。
这只是中国咖啡市场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中国不仅有源远流长的茶文化和势头正盛的“新茶饮”,“舶来品”咖啡同样“蹿红”,让世界看到了中国市场的海纳百川和旺盛需求。
第一财经商业数据中心、上海交通大学文化创新与青年发展研究院等联合发布的《2023中国城市咖啡发展报告》显示,中国咖啡产业规模从2021年的1651亿元发展到2022年的2007亿元,预计2025年可达3693亿元。
英国咖啡行业研究机构“阿利格拉世界咖啡门户”2023年年底发布的报告显示,中国的品牌咖啡店数量一年内增长近60%,达到近5万家。这让中国超越美国,成为全球品牌咖啡店的最大市场。
仅上海就拥有超过8500家咖啡馆。在这里,消费者喝咖啡的习惯逐渐日常化。
春节假期甫一结束,上海“咖啡一条街”永康路在咖啡香气中缓缓“苏醒”。一个周一的清晨,“70后”杨女士与闺蜜相约在一家以鲜花为主题的咖啡馆聊天叙旧,每个咖啡杯的外沿都装饰着一朵当季鲜花,咖啡香与花香交织。杨女士说,喝咖啡已成为社交生活的“必需品”。
在距离永康路大约4公里开外,星巴克臻选上海烘焙工坊也迎来了一周首个客流高峰时段。不少顾客不约而同选择了“上海”品牌拼配咖啡豆,这是星巴克为上海这座城市“量身定制”的地域文化特色新产品。美国咖啡品牌星巴克目前在中国内地的门店数已超过7000家,并计划至2025年在中国内地门店总数达到9000家。
众多外资咖啡品牌同样加紧在中国市场增资扩容。2020年,意大利咖啡品牌拉瓦萨通过合作方式在上海开设中国首店。2022年,美国蓝瓶咖啡正式进入中国内地市场,自起步阶段就选择在上海彭浦设立专门烘焙厂。
中国食品产业分析师朱丹蓬认为,长三角整体经济活力较强,消费需求明显攀升,食品饮料领域的外商加大投资,体现了对中国经济的信心。
“换”经济,“焕”出美好生活
最近,商务部等14部门联合发布《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行动方案》,推动汽车换“能”、家电换“智”、家装厨卫“焕新”。2024国际消费季和第五届上海“五五购物节”绿色消费季上,“以旧换新”成为新亮点。
从中央到地方,密集出台的政策福利,迅速点燃居民消费热情的同时也引发思考:和过去物资匮乏年代的“以旧换新”不同,新一轮“换”经济能带来什么新气象?
“换”经济,“焕”出新生活方式。和过去货比三家拼价格不同,在不少线上线下门店,随着消费者从追求“有没有”转变为更看重“好不好”,绿色化、智能化、节能化家电备受青睐。由此可见,以旧换新只有充分迎合消费升级和绿色环保理念的需要,才能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商务部相关负责人在近期国新办举行的新闻发布会上也表示,下一步将重点在智能家居方面,会同相关部门加快完善互联互通标准,推动智能产品在更多生活场景落地。
“换”经济,换出经济新动能。消费,一头连着老百姓的“钱袋子”,一头连着宏观经济,是拉动经济增长的主动力之一。数字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GDP同比增长5.3%,其中,最终消费支出的贡献率为73.7%,拉动GDP增长3.9个百分点。今年全国两会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2024年政府工作任务要着力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经济实现良性循环,要鼓励和推动消费品以旧换新。在推动新一轮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方面,上海则要结合超大城市实际,顺应绿色化、智能化、高端化趋势,因地制宜、综合施策,创新支持方式,大力推动供给与需求两端统筹发力,产业和消费同步升级,加快推动高质量发展、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今年是消费促进年。各类消费品以旧换新,无疑是拉动消费进一步向好的重要举措。坚持市场为主、政府引导的基本原则,充分激发生产企业、商家、回收企业、消费者等积极性,还需各方进一步给出实实在在的举措,出台政策细化的方案,让老百姓享受看得见摸得着的福利,从而释放内需潜力。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润物细无声
好的营商环境意味着什么?
好的营商环境就像阳光、水和空气,润物细无声,须臾不可或缺。释放经济增长潜力、激发市场活力,离不开优良的营商环境;提振经营主体信心、扩大对外开放,优化营商环境是关键之举。从宏观上来看,营商环境是一个国家综合竞争力的重要方面。
营商环境是在一点一滴的实绩中积累建构的。从《优化营商环境条例》施行,到《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建设全国统一大市场的意见》发布,再到《扎实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更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资行动方案》印发……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优化营商环境工作,推动营商环境不断改善,全球排名显著提升。近期,施行便利外籍人员来华5项措施、修订全国版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稳外资24条”加快落地见效等一系列举措,释放出鲜明信号:中国坚定不移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持续营造一流营商环境。
优化营商环境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提出,“营造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一流营商环境,推动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优化营商环境仍需集聚众力、精细施策,进一步补齐短板,激扬制度优势。
优化营商环境,不只在“惠”,更应重“信”。便捷高效、公平竞争、稳定透明的营商环境,重信践诺的政策措施,意味着稳定的预期。正因如此,在作投资决策时,一些企业宁可承担更高的土地成本、人力成本,也不愿意拿着补贴和优惠去营商环境相对滞后的地区。全国工商联发布的2023年度万家民营企业评营商环境调查结论显示,民营企业对营商环境改善的满意度持续增强,对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也充满期待。实实在在为各类经营主体成长发展提供沃土,及时解决急难愁盼问题,保持惠企政策的稳定性、连续性,才能赢得口碑、收获信任。
营商环境就是竞争力,标注着一个地方经济发展的“软实力”。北京提出,“把优化营商环境作为‘一把手’工程”,进一步打响“北京服务”品牌;上海强调“坚持以企业感受为导向”,已发布优化营商环境行动方案的7.0版……事实证明,良好的营商环境,能够为各类经营主体发展提供“硬支撑”。不满足于现状,坚定不移全面深化改革,敢于向顽瘴痼疾开刀,就能让营商环境越来越好,经营主体发展信心越来越足。
优化营商环境,可谓“永不竣工”的系统工程、民心工程。拿出务实举措,凝聚最大合力,千方百计、全力以赴优化营商环境,形成人人、时时、处处皆重营商环境的好氛围,就一定能进一步提振信心、激发活力,让高质量发展的动能更加充沛。(来源:新民晚报、新华每日电讯、人民日报)
本版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