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陪你去贵池

  ■陌桑 文

  今年春天,我在做一组关于阿尔茨海默症患者的采访报道时,认识了这个叫顾康民的老者。其时他正从派出所报案出来,他的“老太婆”,也就是大他10岁的妻子谢淑华又不见了。

  大约从77岁之后,谢淑华开始出现症状。“她一犯迷糊,就拎一个马夹袋去长途汽车站,乘车去贵池找我。我试图藏过她的身份证,没多久她总能找回去。女儿说,把她送到养老院去。我说那不行,我还没死呢!反正我现在也没事,陪着她,就算对她找我半辈子的补偿吧!”

  顾康民回到上海的时候,已经35岁了。他不愿回来。“回来干啥呢?连个工作都没有,上海哪有贵池好?”但是他不得不回来。父亲过世,偏瘫的母亲没人照顾。那时候已经是上世纪九十年代初,皖南贵池山里的“小三线”工厂已经转给了地方。他坚持在转制后的老厂子里干。钳工,技术好,老实,人畜无害,这样一个人,到哪里都能活。他的青春和荣誉感,一直铆在那山沟里。

  顾康民的母亲内退前是街道煤球厂的会计,一次外出办事,下公交车时竟摔成重伤。她医院躺了半年,煤球厂并给了燃气公司。厂里考虑实际情况,就给老会计办了内退,又“买断”工龄,一次性补偿了4万元钱。

  父亲过世后,顾康民没有办法再在皖南山里遁世,不情不愿地回到上海。可是儿子照顾瘫痪的母亲,还多有不便。好在他母亲在煤球厂的老同事谢淑华每天过来帮一帮。虽然谢淑华已经转到燃气公司上班了,但是她每天傍晚还是会坐5站公交车,来帮这个原厂的老姐姐擦体换衣,风雨无阻。

  顾康民的妈妈比谢淑华大10岁,谢淑华比顾康民大10岁。

  那之前,谢淑华已离婚多年。名义上她住单位宿舍,实际上很多生活用品已经搬到顾康民的母亲屋子里,俩老同事住在一起。顾康民回来后,三个人在一个屋檐下过日子,谢淑华有些尴尬,打算搬回单位宿舍住。关键时刻,顾康民的母亲作出决断。

  “我妈说,我那么大年纪,要啥没啥,又是从乡下回来的,能找个什么样的人?谢淑华虽然离过婚,年纪大点,但没有孩子,工作也稳定。我妈就把这事挑明了。谢淑华说行,我说我没意见,就这么定了。”

  “你结婚当天就逃跑了,是怎么回事?”我问顾康民。顾康民说,谁跟你讲我逃跑了?我是去贵池梅街给老同事老朋友们报喜去了!

  他们的婚期是1990年的腊月二十六日。顾康民的妈妈拿出600块钱,在家边的饭店里简单而郑重地办了三桌酒席。儿子跟自己的前同事结婚,这事要尽力办得体面。可是,顾康民没到场,当时有多尴尬,只有谢淑华能体会。

  顾康民说,他这一辈子,从来没有嫌弃过谢淑华。“她这个人有多好?一直替我照顾妈,直到我妈过世。上哪里找这么好的人?她那么大年纪了,还给我生了个女儿,让我有个完整的家,这是天意!”

  顾康民讲述他缺席自己的婚礼:

  八五钢厂在贵池梅街,当时梅街到上海每天有一趟班车。厂子转掉之前,厂里的技术人员基本上都已经撤回了上海。到上海的班车也停掉了。1990年的腊月廿四,顾康民赶回贵池梅街,当天晚上就开始下大雪,山路不能通车。第二天连贵池到上海的班车都停掉了。他从厂里打电话到贵池车站,听说九华山还有车去上海。

  于是,腊月廿五一早,顾康民在梅街租了一台手扶拖拉机往青阳县赶。雪实在太大,手扶拖拉机半路上抛锚。时间紧迫,顾康民坚持沿着318国道,往青阳方向步行。走到青阳县时,已经晚上了,雪还在下,根本没有车回上海,连过路的车都没有。顾康民无可奈何,只好在车站边住一晚。腊月廿六中午雪停了,他终于坐上了回上海的大巴。但是路况不好,一直到腊月廿七凌晨两点,车才到大统路。

  虽然顾康民给家里打了电话,但谢淑华还是在老同事们之间留了个笑料。她心里对顾康民没有芥蒂,特别是当顾康民一身疲惫,为赶婚礼风雪夜归,还是让她颇受感动。而且此后他们的日子如芝麻开花,节节惊喜节节高。

  第二年秋天,已经47岁高龄的谢淑华竟然顺产一个健康的女儿,这让顾康民大喜过望。

  “谢淑华前面那段婚姻维持了六七年,不知道什么原因,不孕不育,离了。我们结婚第二年,她就生了,而且那么大年龄,你说怪吧?结婚的时候,我只是觉得这个人还行,搭伙过日子,对付一生,没什么遗憾,但是她总是在节骨眼上给我惊喜。有了女儿,家就完整了,你说我欢不欢喜?”

  说到此处,顾康民两眼放光,面色红润,花白的胡子都根根抖出神采。

  “于是你又跑了?”我问。顾康民顿时尴尬起来,说:“不是跑,我去报喜了。我要让梅街的人知道,我顾康民有家有小了!”

  顾康民的这次“逃跑”,差点乐极生悲。

  那一晚,襁褓中的女儿突发高烧,抽搐不止。谢淑华吓得手足无措,半夜抱着女儿冲进医院。孩子患急性脑膜炎,一到医院就送进了加护病房。

  顾康民一遇到高兴的事就会往贵池跑,在梅街住上几天才回来。这个坏毛病让谢淑华感到很困惑。后来,谢淑华渐渐习惯了。顾康民的母亲过世后,早已退休的谢淑华还经常陪着顾康民一起“跑”,所以,贵池梅街,谢淑华也很熟悉。

  回顾跟谢淑华相处30多年的日子,顾康民对“老太婆”心怀感恩。家庭生活上,谢淑华自然没得说的。“没有她,我妈能在床上瘫到70多岁?这个人,你别看她不言不语,她里里外外都是一把好手。我们的家业,她也挣了一半。”

  顾康民回沪时间较晚,虽然按政策也给他安排了工作,是一家电工机械厂。没多久厂子也改制,他下岗了。在巷子口修了大半年自行车后,顾康民开了一间五金店,他的春天似乎再次来临。

  五金店开起来后,原厂为进一步压缩成本,找顾康民合作,将厂里大部分机修业务包给了他。顾康民又去了一趟贵池,带回两个老师傅,一起干。几年后,工厂外迁,机修业务没了,但是赶上老城区动迁,装修业务猛增,顾康民的五金店再次搭上了顺风车。

  当年顾康民的妈妈摔伤,谢淑华就在煤球厂顶替了会计岗位,到燃气公司后,继续做会计,一直做到退休。顾康民的五金店从一开张,工商税务账目钱款这一堆事,都丢给了谢淑华。顾康民说,跟“老太婆”搭手做事,带劲。

  顾康民正在跟我聊着的时候,电话响了。“老太婆”找到了。她还是一个人去了贵池梅街。顾康民对着电话嚷嚷:

  “你帮我照顾两天,我明天就过去。上次我要的那个房子,你找两个人帮我收拾一下。这次我要陪老太婆在那里住一阵子!”

  我问顾康民,打电话的是你的老同事?顾康民笑了,哪还有老同事?都死得差不多了!是老同事的孙子。

  “住到梅街去,那么远,你女儿同意?”

  “长住肯定不行,偶尔去住上十天半月,可以的。那地方山好水好空气好,吃的东西也好,对老太婆的健康有好处。”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洛阳老君山
陪你去贵池
“节高”的故事
初夏
一段缘
卜算子·晚楼听雨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陪你去贵池 2024-07-09 2 2024年07月09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