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强 文
走街串巷的工匠曾经是家家户户不可或缺的需要,他们与百姓日常生活密切相关。工匠们一般挑着担子或背着篮子,有穿牙刷、补锅、补碗、补缸、修棕绷、弹棉花、收旧货的等等。
穿牙刷的师傅背一个镶嵌玻璃的小柜子,大声喊着:“穿牙刷,牙刷穿吧!”塑料没有发明以前的那个年代,牙刷柄是牛骨做的。牙刷毛蔫了,一般舍不得丢掉,让穿牙刷师傅将旧牙刷毛铲掉,穿上白色的猪棕,旧牙刷就能起死回生。穿牙刷的生意一直很好,只要被一家叫住坐下,牙刷就会一把一把递过来。
计划经济时代,锅、碗、缸凭票购买,这些东西坏了舍不得扔,找走街串巷的师傅就能搞定。没有金刚钻不揽瓷器活,补碗的、补缸的师傅用金刚钻在碗上、缸上钻眼,然后焗上油石膏铁丁,虽然补丁不那么好看,但修补后的破碗和破缸不会漏水,可以继续用许多年。
以前炒菜用铁锅,铁锅有了洞,补锅师傅将一小块铁熔化成铁水,以厚布托住洞的一面,然后将通红的铁水迅速浇到洞里,随即用另一块厚布揿住铁水,一阵青烟过后铁锅补好了。以后铁锅其他部位坏了,补的那个洞一般都不会坏。
收旧货的人背一个大篮子,总是两个人一组,他们收购的重点是古玩字画。邻居家有一个明代花瓶,收旧货的人一次又一次上门,软磨硬泡,最后200元成交,相当于当时一个人半年的工资。修棕绷、弹棉花需要较大的作场,一般在弄堂里选一个稍微宽敞的地方,周围常常围着一群看热闹的孩子。
如今物质财富大大丰富,民间修补的工匠基本上退出了历史舞台。有些流传千年的手艺绝迹了,以至于今天的年轻人,不知原来还有走街串巷的修补工匠这么一道风景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