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由上海市档案局(馆)、杨浦区档案局(馆)联合编纂出版的《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新书发布会,近日在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举行,书中部分档案照片系首次公布。
区委书记薛侃,市档案局局长、市档案馆馆长徐未晚,市档案局副局长、市档案馆副馆长、一级巡视员蔡纪万,区委常委、宣传部部长施方,中国出版集团东方出版中心党委委员、副总编辑刘佩英参加发布会。活动现场,薛侃、徐未晚为新书揭幕,并向杨浦区委组织部、区委党史研究室(区地方志办公室)等单位代表赠书。
人民之城,日新月异。作为全国首本从档案角度讲述人民城市建设专题的图书,此次出版的《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是该系列丛书的开篇之作,全书以200余件档案史料和8万余字,记录、呈现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实践成果,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的独特作用,共有《萌发》《烽火》《新生》《蝶变——利民惠民的滨水岸线》《蝶变——“活”在滨江的百年工业遗产》《蝶变——活力四射的“四宜”滨水江畔》《奋进和展望》7个章节。
杨浦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工人运动的发祥地,我国第一家自来水厂、第一家煤气厂、第一家机器棉纺织厂等无数个“第一”在此诞生;百年后,这里保护与创新“双管齐下”,一条江水串联起这座城区从“工业锈带”到“生活秀带”的蝶变之路……该书以行政区划为单元,以历史演进为脉络,聚焦杨浦滨江,(下转第4版)(上接第1版)记录了从上海开埠到杨浦滨江开发建设的一百多年来,杨浦滨江地区市政建设、工业发展、工人运动以及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历程,反映“百年大学”“百年工业”“百年根脉”“百年市政”在杨浦滨江的历史积淀与时代变迁。
2019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上海杨浦滨江时提出“人民城市人民建,人民城市为人民”。五年来,杨浦牢记总书记的嘱托,把百姓的生活小事当做民生大事,在政务服务、城市更新等项目上充分听取人民意见,不断破解民生难题,打通城区治理“最后一公里”,坚持全过程人民民主,提升人民在城区建设中的参与度。
如今,杨浦滨江已成功打造人民建议征集站,自2020年以来平均每年收到居民建议5000多条,至今已有超过4000条“金点子”转化为“金钥匙”,结出了“金果子”。这些探索实践的成果,也被悉数收录于《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中。
活动中,蔡纪万、刘佩英介绍了《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杨浦卷)》的编纂和出版情况。两位来自上海市档案馆和杨浦区档案馆的作者代表分享了书中精彩内容。“我们在书中插入了大量的历史照片和杨浦风貌近照,希望从档案的视角图文并茂地讲好杨浦故事,讲好上海故事,让读者能够清晰看到曾经的‘工业锈带’是如何转变为宜业、宜乐、宜游、宜居的人民乐园,生机勃勃、充满魅力的‘生活秀带’。”杨浦区档案馆副馆长彭绍钧介绍道。
一本书,一段城市的记忆,一个属于人民的故事。据悉,《人民的城市——档案里的城市记忆》系列丛书将陆续编辑出版,用档案记录好、留存好上海建设人民城市的生动实践和丰硕成果。■记者 宋玥 汤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