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德福 文
一石激起千层浪。习近平总书记给杨浦“老杨树宣讲汇”全体同志的回信经新闻媒体向全国发布后,在人民群众特别是老同志中引起强烈反响。人们在认真学习总书记回信的同时,也不禁发问:为什么是“老杨树”?
五年前,也就是2019年的4月13日,《杨浦时报》在当日报纸的第八版右下角,刊出了我撰写的一篇署名短文《最美“老杨树”》,文中写道:“朴实无华的老杨树,是杨浦老干部的标志。”
就在这一年的11月2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杨浦滨江,在首次提出“人民城市”理念的同时,亲切会见了老劳模黄宝妹等杨浦的老同志代表,称老同志们是国家发展的“见证者、参与者、奉献者”,勉励老同志们要结合自己亲身经历“多向年轻人讲一讲,坚定他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对老同志们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在杨浦区委、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经过半年时间的组织筹备,区委老干部局于2020年6月,搭建了由“七一勋章”获得者黄宝妹、“人民教育家”于漪等300余名长期在杨浦工作生活、理论功底较强、擅长宣讲、乐于志愿服务的“五老”宣讲团队。无独有偶,团队以“老杨树”为名,叫“老杨树宣讲汇”。我也有幸作为“五老”队伍中的老战士代表,成为“老杨树宣讲汇”的一名成员。团队成立以来,老同志们以习总书记的嘱托为指引,进社区、进校区、进园区、进营区、进商区、进企业、进党政机关,以亲身经历讲历史、讲党的创新理论,讲新时代上海和杨浦发生的可喜变化,累计开展志愿宣讲2600余场,同时也积极参与了一系列的公益志愿活动,成为杨浦区开展理论宣讲和志愿服务的一支重要力量。此举得到习总书记的充分肯定,总书记在回信中称赞“这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杨浦老干部以“老杨树”作为自己的身份标志,既有杨浦的地域特征,也有“老杨树”的精神象征,既形象生动,又朗朗上口。
杨浦区的前身是“杨树浦区”。在杨浦区境内,现在还有一条“杨树浦河”流经南北,有一条“杨树浦路”贯穿东西。杨浦百年工业的一些标志性老厂,像发电厂、自来水厂、棉纺厂、火柴厂等,大都以“杨树浦”冠名。生活居住在杨浦的老同志以“老杨树”自称,可谓名副其实、名至实归。
“老杨树”不是什么名贵的树种,三三两两,或成排成行,顽强地生长在小河边、大道旁,或老百姓家的房前屋后,真是普通得不能再普通了,平常得不能再平常了。可是在老杨树身上,散发出的那种昂扬向上的进取精神、站在前列的担当精神、勇于牺牲的奉献精神、扎根大地的务实精神、低调朴素的淡泊精神,不由得引起人们的敬佩与赞叹。老杨树的这“五种精神”,不正是杨浦老干部们为党和人民的事业接续奋斗品格的生动写照吗?
桑榆未晚霞满天,老骥伏枥志更坚。在习近平总书记回信精神的鼓舞下,杨浦的“老杨树”们将继续讲好身边的生动故事,带动更多市民深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积极参与城市建设和治理,为共建和谐美丽城市,共创幸福美好生活,献出自己的一份光和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