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沈莹 文/摄
本报讯 坐落于政立路558号的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新院区,日前正式启用。
这所与社区充分融合的“无围墙”开放式商学院,历时十二年精心打造建成,是杨浦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融合、联动发展”战略的生动实践成果,将立足于“思想新策源、文化新地标、社区新生态、建筑新典范、教育新高地”之五“新”理念,打造“大学融入城市、城市拥抱大学”的独特创新生态。
人文、科创、烟火气交织的多元实景图
国通路天桥连廊上的标语、大楼外悬挂的LOGO、创造性的无围墙开放式设计理念,这一切都让师生校友们感到惊喜。冬日暖阳下,政立新院区装扮一新,师生校友们相聚“新家”,有些还带着“复二代”拍照打卡,共同见证新篇章的开启。
从12年前的美好愿景,到如今的生动图景,师生校友们对于新校区的落成启用期盼已久。
“今天是我们管理学院政立院区焕新启用的‘大日子’,大家积极响应学院发起的倡议都‘回家’看看。”复旦管理学院2017级MBA校友郝先生告诉记者,“新院区没有围墙很OPEN,带孩子一起来正是希望他能感受到这样的创新氛围。”
沿着政立路拐个弯就能直接走进政立院区,站在新院区环顾四周,一边是创新创业氛围蓬勃的创智天地,一边是烟火气息浓郁的社区,这座没有围墙的大学校园和周边社区相生相融,构成了一幅人文魅力与科技创新并存、书卷气息与城市烟火交织的多元实景图。
记者在现场看到,建筑最独特的还是其钛金色方格造型,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据介绍,建筑外墙上铺陈了由校友特别开发、设计和制作的环保朱红色陶管,不易积灰,陶管的排列还能发挥“百叶窗”的作用,在夏天能调节室温、降低能耗。
“新的教学楼内部更特别,桌子是弧形的,可以跟老师贴得更近,上课的互动感更好。”复旦管理学院大二本科生罗沁心告诉记者,新教室不设讲台,教授在前面讲课的时候和学生互动更加活跃,上课时创新的火花持续迸发。
C楼面向公众开放,带来社区新生态
新院区共有三幢楼,由天桥连廊互连相通,其中除了A、B两幢教学楼以外,C楼以文体、艺术、生活服务等功能为主,有剧院、博物馆、羽毛球馆健身房、科创俱乐部等公共设施,整幢C楼面向公众开放,为师生、市民提供文化交流、运动的空间,为“15分钟社区生活圈”提供各类文创周边,带来社区新生态。
新院区启用当天,李新炎图书馆正式对复旦大学全校在校师生开放,当天已有不少学生正在使用图书馆内的自习座位复习功课。“馆内的所有图书都支持学生自助借阅,还有多种自助设备供师生们使用,比如,学生可以自己预约图书馆内的自习座位,图书馆设有静音仓方便师生接听电话,馆内还有一些自助检索台供查阅检索数据库。”复旦管理学院图书馆馆员沈宇告诉记者,目前图书馆开放时间为上午9点至下午6点,未来将进一步延长开放时间。
记者了解到,李新炎图书馆楼下的朵云轩书店目前正在筹备中,未来将和图书馆联动为社会读者提供图书租借等服务,丰富周边居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它不仅是一个建筑项目,更是一个关于梦想、创新和磨砺的故事”。活动现场,复旦大学管理学院院长陆雄文深情回顾政立院区历经十二载的建设过程。
2003年,上海市委、市政府做出建设杨浦知识创新区的重大决策,开创性地提出了大学校区、科技园区、公共社区“三区联动”的建设理念,自此,杨浦区也从“工业杨浦”转向“知识杨浦”,再迈向“创新杨浦”。作为百年高校、“三区联动”的重要参与者,复旦大学以深厚的人文底蕴和学科优势,主动融入“三区联动”,复旦管院政立院区的建成,正是复旦-杨浦“三区联动”的生动实践。如今,这座没有围墙的商学院将以其开放包容的胸怀,吸引人才近悦远来,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提升周边社区活力。在“三区联动”战略的指引下,将继续在创新驱动发展的道路上为杨浦区乃至上海市的高质量发展持续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