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保障再升级,杨浦跑出幸福“加速度”
“我已经把孩子在这里‘临时托’了十次。能明显感到托额增加了,预约越来越方便!”家住延吉新村街道的居民全女士,今年在“带娃”这件事上松了一口气。位于“家门口”的上海儿童世界杨浦幼儿园宝宝屋近期托额大幅增加,从每天80个托额增加到240个,让她不用“抢”,“无负担”就能预约上“临时托”服务,腾出空来忙点自己的事。
“临时托”,是指宝宝屋面向1-3岁幼儿家庭提供的免费托育服务,方便家长有事时将孩子短时间“寄存”,由专人照护。今年,杨浦在实现了宝宝屋12个街道全覆盖的基础上,再次“刷新”服务能级,在延吉新村街道、殷行街道、长海路街道等街道增加了每日托额,让更多家庭享受到“托娃”福利。
聚焦儿童群体的切实需求,杨浦今年持续发力,一方面全面建设高质量幼儿园,一方面加快构建托育服务体系。在36所公办幼儿园新增59个托班,新增托额共1180个,托幼一体占比达92%,幼儿入园率100%,满足更多居民“就近就便”的需要。在寒暑假期间,全区共开办12个爱心寒托班、32个爱心暑托班,服务小学生超2000人次,提供公益活动保障。
一头连着“朝阳”,一头连着“夕阳”。“一老一小”历来是悠悠民生的所思所盼所想。作为养老大区,今年杨浦区围绕“三篇大文章”,积极推进“暖‘杨’惠老”居家社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实施“惠生活、惠助餐、惠服务、惠能力”四大项目,加快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幸福养老”服务体系。
“我们老百姓最关心的,还得是吃饭问题。”73岁的杨浦人老陈今年开始多了个习惯——每天上午10点半准时到家附近的长海路街道市京睦邻社区长者食堂“打卡”,点几个当日的新鲜菜品尝一尝。“味道好、菜品多,我们就愿意来。老年人的一日三餐,就这么简单。”
这家新增的社区长者食堂,辐射周边12个小区,每日提供早、中、晚三餐,同时段菜品稳定在70种,还可提供“饿了么”骑手送上门服务。食堂隔壁就是集体质检测、慢性病运动干预、运动康复训练、科学健身指导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长海长者运动健康之家,许多老人喜欢茶余饭后去转转。
像这样广受欢迎的各类养老服务机构和设施,正在杨浦持续加量、扩容、提质。今年以来,杨浦新增社区助餐服务场所10家,一张以中央厨房为枢纽、社区长者食堂为核心、老年助餐点为延伸的助餐服务网络逐步形成,全区社区长者食堂日均供餐量达到1.72万客。此外,杨浦还新增养老床位335张、认知障碍照护床位235张、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3家、家门口养老服务站30家。
不止于托育、养老,2024年,杨浦的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火力全开”,从医疗、住房、社保等诸多群众关心的民生实事上找准发力点,优化公共服务供给。
曾因历史遗留原因导致公共服务设施短缺的复兴岛,正在蜕变成为“幸福岛”。今年,岛上根据《上海市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功能与建设指导标准》,新增了一家社区卫生服务站,除了常见医疗服务外,还可提供上海市中医药特色巡诊服务,进一步丰富岛上居民的就医选择。
站内设有中西医全科诊室,配备中医工作室1个、中医文化角1个、中医治疗床5张,专业的中医科医生可为居民们把脉问诊,提供健康宣教服务并开具中药处方、代煎中药。极具特色的中医理疗服务,也成为吸引不少居民“尝鲜”的热门项目。
“我有腰疼的老毛病,躺着理疗后,全身暖洋洋的,舒服多了。”家住复兴岛的薛桂凤成了中医理疗项目的爱好者,她说,自己以前因担心收费高,从没体验过中医理疗,没想到现在服务“送”到了“家门口”。“这个项目可以医保全额报销,心里也不‘肉疼’了。”
这样的幸福,正在杨浦不断蔓延。今年,杨浦共计完成4个上海市中医药特色巡诊服务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改善各站点的整体环境、功能布局、便民举措和服务能级,形成“五味俱全”“升降沉浮”“五行相生”极具中医经典理论的新风貌,充分营造“习中医、悉中医、喜中医”的社区氛围。
“我是下班直接过来的,或许有点累,但‘市民夜校’值得。”晚上7点,夜色已浓,28岁的青年小朱坐在杨浦区图书馆平凉分馆内,参加一堂水墨画入门课。对这门没接触过的艺术,她在老师的指导下提起笔,兴致盎然。
随着“白班晚课”模式兴起,上海的市民艺术夜校这一形式日益火热。今年,杨浦区开设春秋两季班,不仅在杨浦区文化馆、杨浦区沪东工人文化宫及诸多街道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开设学习点位,还深入社区、园区,在长白228街坊、创智天地和位于长阳创谷园区内的杨浦区图书馆平凉分馆设点开课,方便市民就近上课。
截至目前,市民艺术夜校杨浦分校全年开办教学点15个,实现教学点12个街道全覆盖,累计完成培训456场,9444人次受益。38门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艺术课程,为广大杨浦人的夜生活供给着精神食粮。
而文化惠民的方式,远不止市民艺术夜校。近年来,杨浦坚持培树、深耕特色文化品牌,打造群众喜闻乐见的群文活动,用“家门口的好活动”持续为杨浦市民文化生活增色添彩。
以杨浦文化地标之一的YOUNG剧场为例,今年,杨浦区文化和旅游局联合YOUNG剧场继续推出第二届“秋是国际戏剧季”,汇聚来自英国、德国、法国、巴西、西班牙及中国的8台28场精彩演出,其中多部作品更是上海乃至中国范围内的首次亮相,用高规格的阵容回馈上海观众的期待,有5台接近售罄,吸引了约1.6万名观众来到剧场。
未来,杨浦将继续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体制机制,同步促进商旅文体一体化发展,坚持把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断“加码”幸福“加速度”。
点燃科技创新“引擎”, 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核心技术、高端科技是“国之利器”,谁能下好科技创新“先手棋”,谁就能赢得长远发展的巨大优势。
一年来,杨浦区紧扣强化创新策源功能这个核心任务,持续加大创新要素投入,全力培育一流创新主体、打造一流创新平台、构建一流创新生态。
2024年,辖区累计培育高新技术企业达1430家,杨浦区创新指数再创新高。
在11月20日举行的全球创业周中国站活动中,“杨浦区创新指数报告”正式发布。创新指数各项评分的持续增长都显示,近年来杨浦区创新平台与人才建设体系不断完善,科技经费投入不断加大,创新策源能力持续提升,科创企业加快培育,数字经济蓬勃发展,营商环境不断优化,彰显创新环境吸引力。
2023年,全区研发(R&D)投入强度保持较高水平,研发投入强度为4.83%,在中心城区排名第二,高出全市平均水平0.49个百分点,科技创新能力持续增强,2024年这个数字预计将持续稳步增长。
创新平台是汇聚创新资源、引育创新人才、承担创新功能、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有效载体和加速器。全区有20家科技园区,近百家孵化器、众创空间,其中国家级大学科技园7个,占全市总数的一半。一年来,杨浦不断强化科创载体建设与培育,创新平台体系不断完善。杨浦大学科技园、科技企业孵化器、众创空间在2024年科技创新创业载体绩效评价中优秀率、优良率全市第一。
要点燃科技创新的“引擎”,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必须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促进各类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
目前,杨浦集聚数字经济企业超8000家,已形成头部企业引领,细分领域独角兽、瞪羚企业为中坚,创新型中小企业为支撑的雁阵企业集群。
12月11日,2024年第4期“产教融合,协同创新”区校企创新沙龙在长阳创谷举行。此次活动聚焦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趋势、技术创新路径以及产学研合作模式,吸引了来自高校院所、创新平台和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的30余位代表参加座谈。一年来,系列活动围绕协同创新、智能网联汽车、科技金融等主题开展对接交流。杨浦通过促进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为区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作为国家创新型城区、全国双创示范基地、上海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和“科创中国”试点城区,创新一直是杨浦区的鲜明底色。在提升创新产业竞争力的过程中,杨浦聚焦12条细分产业链,将赛道规划转化为区域发展动力,以企兴链,以链兴群,加快打造“1+2+3+4”创新型现代化产业体系,引导数字经济产业集群集聚发展。
2024年,趣致集团在港交所上市,成为“AI互动营销第一股”;复旦微电子、千寻位置、商米科技位列“2024上海硬核科技企业TOP100榜单”;5家在线新经济企业入选“2024年上海市重点服务独角兽(潜力)企业榜单”;5家企业入选“2024上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百强”;10家企业入选“2024上海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高成长百家”。
良好的营商环境,不仅能吸引和集聚海内外一流企业,还能充分激发企业内生动力、内在潜力,营造“敢干、敢闯、敢投”的浓厚氛围。
《张江高新区杨浦园改革创新发展行动方案(2024-2026)》全市首发,为科技创新提供广阔平台;整合推出数字经济政策服务包,围绕低空经济、文化创意、微短剧等新兴领域,出台9项在线新经济产业支持政策;以“金融+”赋能科创发展,制定了关于促进科创金融发展的若干措施,探索打造具有杨浦特色的股权投资体系;制定《杨浦区科技企业创业责任保险补贴的实施办法》,完成上海市首个金融征信领域数据资产的质押融资,仅用14天完成融资产品研发和贷款拨付全流程。
场景创新,能够有效地链接技术创新与市场需求,解决科技创新、企业发展、城市治理等遇到的一系列难题。杨浦通过搭建“场景”,助力高校、企业实现从“0到1”的研发突破和“从1到100”的科技成果转化。
杨浦支持美团拓展无人机低空物流配送应用场景,目前已开通三条无人机低空物流配送航线,平稳运行300余天;支持抖音通过“千家企业上抖音”赋能实体商业和区域企业发展;支持叠纸游戏旗下多家游戏,与上海动物园、法国驻华大使馆等联动开启夏季新版本活动。
下一步,杨浦将以建设杨数浦新质创新实验区为引领,做强“创新链”,与高校共同推动大学科技园体制改革;做实“成果链”,支持数学交叉研究院、复旦智能产业研究院、上理工医工交叉平台、港中大上海中心等创新平台建设;做大“产业链”,推动“三个千亿级”主导产业能级提升;做优“生态链”,打造“南北呼应、错位发展”的科技金融集聚区及高校金融创新区。
■记者 汤顺佳 毛信慧
图片为资料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