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根 文
欣闻,复兴岛不再“留白”,复兴岛要做“顶流”,居住在附近的居民奔走相告,也激起我对昔日复兴岛往事的琐忆。
中午时分,骑车前往,边骑车边回忆儿时在复兴岛曾经度过的玩水捉鱼摸蟹的时光。
骑车经过上海理工大学校门口,一个左转,海安路牌近在眼前,径直往前一会儿,海安路桥映入眼帘,桥的两边路基上停放着近十辆助力车和自行车,我也好奇地停车张望。
站在桥上,放眼望去,两岸稀落的房屋和树木掩映,垂钓爱好者在岸边钓鱼,脑海里的儿时往事涌上心头,脚下钢筋混凝土浇铸的大桥,不知是在何年取代了儿时黑色枕木桥面,桥堍下左右的泥沙和一座瞭望塔木屋早已不复存在。
空气中,似乎还弥漫着儿时自然清新的气息,但儿时嬉闹的玩伴,已飘落各方。
依稀记得,当年,灼热的夏季,趿着拖鞋,穿着背心,玩伴们带上自制的工具,手执一根加长的竹竿,竿尖上沾着调好的粘性较大的面粉糊,去岛上捕捉树上叫个不停的知了、花丛中的蝴蝶、披着金黄色盔甲的金虫和黑色盔甲、黑白点相间的天牛。
在树木花丛中,眼疾手快,手臂一挥,一只蝴蝶,收入囊中,心里面特高兴,郑而重之放进自制的笼格。这是一种吃完冰棍后的棍子制作的,交叉层叠而上,也可隔层,制作简单,最后四个角用橡皮筋固牢即可。把捕捉到的各种飞虫儿依序按格分类,关进笼里带回家,吊在窗檐下或放在窗台上。
也有的放学一回家,书包一丟,叫上年龄相近的左邻右舍顶着午后烈日阳光,手提自制的,用硬铁丝做把儿的废罐或铁桶、玻璃瓶等去捉小鱼、小虾、小蝌蚪。摸小螃蟹是最有趣的,在泥沙穴洞里,用手扒,用小刀挖,轻轻的,静静的,等着小螃蟹从泥沙里爬出,一一钳住,放入桶罐里。内心有一种满满的胜利感。
在沙滩上,有时堆沙垒屋也不失为一种乐趣,到了周末,心里更高兴,甚至饭也顾不上吃,大家结伴可以玩上大半天,弄得满身大汗或泥浆沾身也全然不顾,回到家,即使会被父母奚落责骂,心里也甜着呢。
这些儿时在复兴岛周围嬉戏玩闹的情景在记忆中,止于中学时代。“学生以学为主,兼学别样,也要学工,学农,学军……”中学时代,在复兴岛附近的军工路上的杨浦木材厂第二印染厂梅林罐头食品厂里,我们响应毛主席的号召向工人阶级学习。
而今,站立桥头,心中似有一种怆然之感,顺着桥坡而下,左边的东海制药有限公司和兑康电子商务公司的招牌赫然在目,不知是哪年建立,昔日的渔轮修造厂和鱼品加工厂等已荡然无存。
沿着共青路的路牌,放眼望去,宽阔笔直的马路直通定海桥路,两边浓郁的树木在冬日严寒中还未褪尽绿意,使这条马路有了一种隐世的幽静。
路上行人稀少,悠闲散步,零星车辆驰过,往前百米,就是复兴岛公园。
进入公园,百米处,一块刻有“复兴石”三个大字的大理石耸立着,其后一块镌刻着公园的历史。沿着石块和鹅卵石铺就的小路,信步。蓝天白云下,香樟古树参天;湖心厅园,芳草绿地间,有人在长椅上聊天,传来阵阵欢声笑语;也有人在太阳底下,闭目养神;有携一家老小,在草坪上搭起帐篷小屋,嬉戏,聊天,打球;也有健身的,打太极的。
曲径通幽的小路,弯曲有致,两边各种树木花卉点缀,广玉兰棕榈树樱花金丝桃海桐树等,在冬日暖阳下,散发着温暖的治愈力。
心满意足,从公园里出来左转,沿着定海桥方向直行,仰望几座高耸巨大的塔吊和钢轨,想着沉寂多年的复兴岛,终于迎来了涅槃重生,不由心生无限感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