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评论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人民城市,如何“精雕细刻”

  ■张璁 孙云 薛泽林 董安宁

  为了美好生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理想需求、不同行为习惯、不同禀赋特长的人从各地集聚到上海。他们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奉献者,也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者。以往粗放式的城市管理方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复杂性。要素集聚、规模巨大、结构错综、系统联动这些独有特征决定了超大城市治理必须探索新路径,在超大规模中锤炼“绣花”功夫。

  如今,上海已建成1600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涵盖社区食堂、社区卫生中心、文体活动室、托老托幼等基本服务,并通过划分行政服务、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看护、教育基地、商业设施等不同功能,将社区打造成一个广场、一个客厅、一个花园,全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魅力。

  深化人民城市建设应当凸显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特色,紧扣“管理”和“服务”两个关键,在做好管理的基础之上优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复刻“梦想小院”,更多五角场人将拥有与“种花爷爷”一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在春晚舞台上火了一把的杨浦区五角场街道“梦想小院”,要在这个街道遍地开花啦!在日前举行的社代会上,五角场街道审议通过33项2025年民生实事项目,值得关注的是,多项支持就业创业的举措被写在最醒目的前三项中,“打造10个‘梦想小院’社区共享花园”等一系列具有五角场区域特色的个性化项目也正式发布,彰显五角场“五区融合”的发展特色。

  2024年,五角场街道年初计划的10类33项民生实事项目已经圆满完成,提交会议审议的2025年实事项目总数不变,内容根据社区发展需求和居民群众的意见有所调整和增加。据介绍,五角场地区不仅“社区、校区、园区、营区、商区”发展高度融合,而且,大学生和青年白领占比高,又是杨浦区打造国际二次元之都核心区、直播经济集聚区的重点区域,因此,在2024年项目计划中被列为第6项的“创新创业”在2025年被调整到了第1项,名称微调为“就业创业”。街道计划结合“15分钟就业服务圈”建设、新增1处“乐业空间”等计划,以帮助50家企业创业、举办五角场创新创业大赛和训练营配套活动等举措,争创“上海市充分就业社区”15连冠。

  复旦大学是五角场的“金字招牌”,今年是复旦大学建校120周年,校园周边环境将焕新升级。实事项目专门提到将对陈望道故居周边市政道路进行整体提升。同时,整个社区的城市更新将继续推进,在春晚舞台上闻名全国的“梦想小院”也将复制推广,让更多五角场人拥有与“种花爷爷”一样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三所联动”对症下药,既解“法结”,也解“心结”

  一桩老旧小区加装电梯引发的邻里纠纷,派出所、司法所、律师事务所都联动起来,前后3次调解,消弭了一场随时可能升级的矛盾。

  为什么一场纠纷需要“三所”去化解?笔者近日在上海市公安局杨浦分局殷行派出所里看到这样一组数字:去年该所“三所联动”调解纠纷中,涉及加装电梯的就有40起。辖区里老式公房集中、居民老龄化程度高,但楼上与楼下、老人与青年间诉求往往不同,一旦为了“装不装电梯”起了争执,这里面不光涉及经济账、法律账,还可能影响邻里间的情分、社区里的和谐。“三所联动”就像是社区里的“会诊室”,民警、人民调解员、律师各展所长,法、理、情并用“对症下药”,既解“法结”,也解“心结”。

  改变过去基层治理中的“九龙治水”现象,需要“联动”产生的化学反应。在当地了解到,有“三所联动”之前,常面临这样的治理困境:直面最多一线矛盾的派出所,却不能直接介入民事纠纷;司法所充当“老娘舅”的角色,无法代理民事行为;律师接案需要委托,不可能第一时间介入。从邻里纠纷到家庭矛盾,从噪声扰民到物业失职,在基层的大事小情里,小矛盾没及时处理好,就可能拖成治安的大隐患。基层治理要是“各扫门前雪”,结果就是公共服务供给与群众需求的错位;各方力量要是“拧成一股绳”,实现的则不只是治理资源的物理叠加,而是催生出协同治理的化学反应。

  中国人素有“以和为贵”的文化传统,这为基层治理提供了丰沛资源。在上海虹口区,新弘北外滩小区与兰侨大厦小区之间,一面看似平常的围墙,却被居民称为“现代版的六尺巷”。为了一堵墙,两个小区的居民曾争执不断,经过“三所联动”的努力,双方决定拆掉旧墙、共用新墙,还主动退让30厘米、降低围墙高度,居民心气儿顺了。

  安徽桐城六尺巷“一纸书来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的故事家喻户晓。要说窄,“六尺巷”三人并行都显得有些拥挤;可要说宽,“六尺巷”却礼让出了一片充满中国文化智慧的治理空间。做好今天的基层治理,需要不断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厚营养,探索更多接地气、见实效的治理方式,营造安居乐业的和谐社会环境。

  法安天下,德润人心。在“三所联动”中看到的基层治理智慧,也是如今各地积极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的一个缩影。努力把问题解决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既需要法治思维与社会治理的深度融合,也需要发挥好中华民族讲求礼让、以和为贵传统美德的作用,在以文化人中润物无声。民生无小事、事事连民心,当“抓前端、治未病”的理念深入治理末梢,我们看到的不仅是矛盾纠纷的消解,也托举着千家万户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为续写“两大奇迹”新篇章写下生动注脚。

  超大城市治理,在超大规模中锤炼“绣花”功夫

  深化人民城市建设应当凸显城市精细化治理的特色,紧扣“管理”和“服务”两个关键,在做好管理的基础之上优化服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一方面,精细化管理让城市更显整洁秩序。

  以往粗放式的城市管理方式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同时,却有意无意地忽视了城市作为有机生命体的复杂性。要素集聚、规模巨大、结构错综、系统联动这些独有特征决定了超大城市治理必须探索新路径,在超大规模中锤炼“绣花”功夫。

  比如,推进“一网统管”平台建设,加强应用场景建设,围绕城市运行中企业和市民面临的高频急难问题,开发智能化应用场景;完善城市感知设施,推动智慧杆塔发展,建设综合杆和智能快件箱,增加物联网数据卡用户数,实现城市设施泛在智能化。

  另一方面,精细化服务让城市更有精度温度。

  为了美好生活,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理想需求、不同行为习惯、不同禀赋特长的人从各地集聚到上海。他们是城市建设发展的奉献者,也是城市公共服务的需求者。要确保如此多样化的要素实现供需匹配、功能平衡,不断提高公共服务质量、更好匹配群众需求,精细化服务必不可少。

  在为民服务方面,上海抓住“15分钟社区生活圈”建设这一牛鼻子,着力推动公共服务的精细、适配、可达,让市民在步行可达的范围内享受到便捷优质的公共服务。如今,全市建成1600个“15分钟社区生活圈”基本单元,涵盖社区食堂、社区卫生中心、文体活动室、托老托幼等基本服务,并通过划分行政服务、体育设施、文化设施、医疗看护、教育基地、商业设施等不同功能,将社区打造成一个广场、一个客厅、一个花园,全面提升居民生活质量和城市魅力。

  归根结底,聚焦城市精细化管理,应进一步完善“市-区-街镇”三级精细化管理标准,不断开发智能化工具和应用场景,不断创新城市综合执法管理模式,在和谐有序的差异中彰显城市整体秩序。要通过智能化技术方法支撑、协商式的制度机制建设,精准识别人民群众的差异化公共服务诉求,持续扩大优质基本公共服务的均衡化供给。

  (来源:人民日报、解放日报、新民晚报,配图为资料图)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评论
   第06版: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人民城市,如何“精雕细刻”
城市,怎么实现普惠化发展
地方融资信用服务平台完成优化整合
杨浦时报评论05人民城市,如何“精雕细刻” 2025-03-04 2 2025年03月04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