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生
上一版3   4下一版  
 
长辈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共话人民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以文塑城,“理润申城·杨浦丨理论 Young帆”项目在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启动

  ■记者 封辰霏 

  本报讯 杨浦滨江实现“华丽转身”,大学路“二次元浓度”持续攀升,“百年大学”源源不断地传递着人文力量……文化之于杨浦,是厚重的历史,是取之不尽的资源,也是向“新”而行的软实力。

  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上海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与杨浦区委联合承办的“理润申城·杨浦丨理论 Young帆”项目,近日在上海人民城市实践展示馆正式启动。

  首期活动主题为“文化传承与创新:释放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多位专家学者作主旨演讲,与文化工作者代表齐聚一堂,共同探讨文化赋能城市发展的新路径。

  “城市不仅是一个地理概念,还是一个文化概念,甚至两者并不完全重合。”上海戏剧学院院长、教授黄昌勇多年来一直专注和深耕城市文化领域。在他看来,杨浦有历史风貌区的优良基础,有青年文化集聚的优势,有独特的公园文化,杨浦的蝶变除了工业锈带和生活秀带,还有文化产业秀带、发展秀带。谈及未来,黄昌勇认为杨浦可以立足上海,放眼全球,用好这些文化资源,集中力量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文化品牌项目。尤其是要壮大发展培育青年文化,为城市文化软实力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血液。

  “文学与一座城市到底有什么样的关联,文学和城市对话时会有什么样的化学反应?”现场,上海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所长、教授袁筱一表示,文学可以记录、象征并预言城市的精神与未来,某种程度上,小说比建筑更能抵御时间的侵蚀。“很多城市由文学走向世界,成为独特的文化符号。”

  经济融入人文,人文浸润经济,实现人、文化、经济的有机统一,为城市更新提供了全新的视角。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上海市社会科学普及研究会副会长邓智团提到,人文经济赋能的本质是 “文化基因的现代转译”,未来,城市更新将从传统“文物保护”向“文明传承”,从“空间增值”向“生态构建”,从“数字孪生”向“虚实共生”,从“政府主导”向“共建共享”转变,实现文化与城市的有机融合。

  在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过程中,政府、企业和社会组织分别应承担怎样的角色,才能最大限度激发文化的创新创造活力?如何在文化品牌的塑造上打造杨浦“YOUNG”本?如何挖掘杨浦的地域文化符号,将人民城市精神外化,推进杨浦的文化建设?随着城市的发展,一些小众文化、传统手工艺等面临传承困境,有哪些具体措施来扶持这些小众文化的发展,让城市文化生态更加丰富多元?

  在互动交流环节,专家们围绕“上海国际文化大都市建设”“杨浦文化品牌塑造”等议题展开深入讨论,并针对观众提出的“小众文化传承”“数字化时代文学价值”等问题作出解答。

  据悉,“理润申城”一站式基层理论宣传普及项目由市委宣传部主办,市社联发起并联合各区共同承办,依托市社联学科优势与人才优势,发挥专家学者推进理论宣传“深下去”的关键作用,着眼区域发展重点、基层治理难点、群众关心热点,为基层解疑释惑、为发展把脉出招,为治理凝心聚力,形成专家学者、理论工作者、基层治理实践者共论、共建、共治的“思想磁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
   第05版:文化
   第06版:健康
   第07版:资讯
   第08版:专题
共话人民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春光里,与鸟儿一起写诗
护河志愿服务常态化开展
铸就新作风新形象,展现新担当新作为
青年发展型街道怎么建?
打造世界级城市滨水空间
杨浦时报民生04共话人民城市的文化传承与创新 2025-04-17 2 2025年04月17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