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杨浦区第十七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举行专题审议会,代表们分别围绕“以‘融’提效,‘智’引发展,构筑全域高品质创新生态”与“数智赋能,创新聚势,燃动新质生产力发展强引擎”两大议题,展开“头脑风暴”。
将得天独厚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打造新质生产力“核爆点”
如何将得天独厚的优势转化为高质量发展的胜势?这是摆在杨浦面前的时代课题,也是代表们思考的焦点。
市人大代表季昕华认为,杨浦区域内复旦、同济等十余所高校集聚,发明专利拥有量居全市前列,但成果本地转化率仍有提升空间。他建议:“建立‘区校共建创新创业中心’,让高校老师与有成功经验的商业精英联手,解决从实验室到市场的‘最后一公里’。”
区人大代表郑军奇建议,打造从概念验证、中试熟化到专业孵化的“全链条孵化转化体系”,让前沿科技在杨浦“生根发芽”。
杨浦的百年工业遗存,是历史的馈赠,更是未来的宝藏。市人大代表谢吉华认为:“要系统推动老旧厂房向科技孵化器转型,以空间更新激发创新引擎,让这座老工业城区在新时代焕发新生命、再立潮头。”他建议,不仅要引入高校、国企参与改造,更要用好REITs等金融工具,将沉睡的空间资源转化为可交易的科技资产,构建“科技-产业-金融”的高水平循环。
如果说盘活存量是“基础课”,那么打造特色产业集群就是“专业课”。区人大代表张众提出,要充分发挥上海理工大学的学科优势和市场机制,“打造‘环上理’科创秀带,使之成为能够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成果和人才的创新区域核心策源地。”
“二次元文化是数字经济中充满想象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区人大代表姚飞建议,通过打造二次元IP孵化中心和沉浸式体验街区,培育更多具有杨浦基因的“文化核爆点”,共同打造年轻人向往的文创高地。
当好科学家的“创业合伙人”,打造全球人才汇聚的“强磁场”
创新驱动,实质是人才驱动。如何让这些“最强大脑”安心创新、无忧创业?
“为什么要强调科学家创业?因为这是我们打赢科技战的关键。”区人大代表代文超建议:“杨浦要敢于当好科学家创业的‘创业合伙人’,比如,开设‘人才子女绿色通道’,推出‘科学家安居工程’,让他们安心、放心!”
区人大代表石磊接过话筒,提出了“链式思维”:“要留住高水平人才,必须打造安居链、教育链、养老链、医疗链四条服务链,环环相扣,解决人才的后顾之忧。”
市人大代表孙慧则建议,依托高校资源,构建“杨浦国际人才交流中心”,举办“杨浦国际创新周”等品牌活动,打造全球人才汇聚的“强磁场”。
如何让街区本身也充满“创新基因”?区人大代表陈斌建议建立“街区数字孪生”平台,制定“杨浦创新街区”精细化标准,“通过科技赋能、多元手段,深度激活杨浦的大学资源、创新生态与历史文脉,塑造独一无二的‘杨浦创新街区’品牌。”
■沈莹 文 王修远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