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初时,央视记者曾以“你的家风家规是什么”为题,开展随机采访。其实,许多人,特别是对于当了一辈子工人、平凡质朴的父母辈,或者是上了年纪、不善言谈的老人而言,对着镜头回答这样一个听起来有些“千头万绪”的问题,难免会有点儿不知如何措辞。但回答无论是尊老爱幼、诚实守信,亦或是真诚坦率、和善友爱,归根结底,教育的方法总逃不开“言传身教”四字,教育之中总也带着浓到化不开的父母之爱。
言传身教,一直是为师者重要的职业道德规范,而作为孩子启蒙老师、对孩子有着最深远影响的家长,言传身教更是教育好下一代的至宝,也是爱的体现。除却口头教育,身教更是要紧。人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朱与墨,其实都是行为规范、道德品格上的榜样,说的也就是身教的重要性。
《颜氏家训》有言:“是以与善人居,如入芝兰之室,久而自芳也。”父母便是孩子的“芝兰”,父母若能以身作则,便能为孩子营造适宜其成长的“芝兰之室”,成为教育引导孩子的“善人”。
中国近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曾国藩就以家教严明著称,他严以律己,居于高位却不忘时时自省,公务之余也不忘勤勉耕读,并以此教育子侄读书明理、勤俭自持,他的家训、家书满满地承载着为父、为子对家人的深爱,充分体现出“言传身教”四字的涵义,也成为了今人进行家庭教育的重要参考。
或许有人会觉得,像曾国藩这样的,本就是出身官宦之家、豪门大户,家教严明那也是自然,毕竟,留存于世的许多家训、家法、家规,大都出自宗族大户。持这种观点的,恐怕没看明白两个问题。一个是因果问题,与其说是因为有宗族大户才有家规家训,不如说是因为家风严谨而成就了宗族大户。另一个则是心态问题,所谓“大家族”那也是从“小户人家”发展来的,寻常百姓家其实也有家规家风,不过是没记在册中、刻在碑上罢了,这些融于日常生活中的言行,或许才是至纯的教化,它带着父母之爱的柔软和温度。好的家教不是靠“教”出来的,而是靠“悟”出来的。
我只是个平凡的人,像许许多多的普通人一样,生在寻常百姓家,未曾毕业于顶尖名牌院校,不是世人眼光中有名、有利、有权、有势的“成功人士”,家中也没有“明文规定”的家规家训。可从小,看着父母兢兢业业、勤勤恳恳,孝敬尊长、友爱亲友,严谨自律、与人为善,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奋斗创造出我们小家庭的美好生活,潜移默化中,自己便也受到了教化,形成了自己为人处世的基本准则,借用曾文正先生的话,那便是“全靠尔自己扎挣发愤,扬长避短。进德修业,持之以恒。”或许,等未来的某一天,我有了自己的小家,我也会以同样的方法来教育引导自己的孩子。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深远之物,还有什么比通过言传身教,让子女自己感悟到的正面的精神品德、处事态度更弥足珍贵的呢?父母之爱,发于心、汇于言、融于行;父母之爱,存于言传身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