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秘鲁海滩上的捞草人家

  ■周继有 文

  鱼粉,实如其名,用鱼干磨成的粉,是一种相当高级的饲料,价钱不菲。秘鲁拥有天然的优良渔场,其生产的鱼粉出口到世界各个国家。不过如果牛羊吃了这个鱼粉调制的饲料后,肉质会有所变化。我曾经在澳大利亚吃过当地的猪肉,感觉总有一股鱼腥味,就是给猪吃了过多鱼粉的缘故了。

  那年2月,我们船到达秘鲁的皮斯科(PISCO)港,准备受载1.5万吨鱼粉回广州。皮斯科,距离秘鲁首都利马近200公里,是建立在沙漠沿海的一个专门生产、处理、加工和输送出口鱼粉的港口。码头上,鱼粉堆得像绵延不绝的山丘,满眼都是传送带、抓斗、铲车、卡车和其他装卸设备。这里总是晴天,几乎从不下雨,难怪怕水的鱼粉都露天堆放着。有次去到离港口10公里的小镇上去,见到一对开中国餐馆的台湾夫妇,老板娘说她来到这里已经3年多了,还从来没有看见过下雨。沙漠的气候就是这么怪,就是不下雨,小镇里的用水全靠输水管从首都接来。现在可能有海水淡化装置了,可以将海水蒸发后变成淡水来使用。不过不下雨也有好处,太阳照射时间长,所以这里的西瓜特别的甜。

  港区的后面,离码头不到500米,有一片海滩,还连着几座光秃秃的沙丘。2月的南美,正是夏季,落日的余晖依旧很灼人,太阳要近8点才会下山。晚饭后,我们下船出港区来到这片海滩。海滩边上到处都是沙石和贝壳,还有许多伸着一对钳子、高举着毒钩的小蝎子在沙石上跑来跑去。沙丘尽头,有个搭建起来的小房子,房前一堆堆的都是鼓鼓的蛇皮袋。远处的海滩上,晒着一大片海草,乍一看还以为是海带在晾晒。一对母女正在翻晒着这些海草。猛然间,水面上钻出个人头,一个小伙子只着一条游泳裤,双手抱着一大捆湿漉漉的海草艰难地拖上海滩。有几只张牙舞爪的螃蟹顺着海草爬下来,在海滩上到处乱窜。

  来到这一家子面前,和他们攀谈起来。这是一家渔民,靠海为生。男主人原来是出海打鱼的,2年前遇上风暴遇难了,连尸首都没能看见,留下现在14岁的儿子和10岁的女儿。为生活所迫,年幼的儿子只能在浅海打捞海草,女主人和女儿帮忙晒干后出售,以维持生活。小伙子个子不高,偏瘦,一身的黑色,就像印度人,黑黝黝泛着光泽。这是毒辣的阳光的照射加上长期海水的浸泡,使他比一般的南美人黑得多。我们之中肤色最黑的人和他一比,马上就是白人一个了。我们用英语加手势比划着开玩笑说把她的女儿带到中国去,女主人马上一脸的痛苦状,指指心,抹抹眼泪,嘴里连说“NO,NO,NO”。是啊,可怜天下父母心啊!语言的隔阂,使我们不能尽情交流,刚学会的几句西班牙语不足以很好沟通;而他们的2个儿女因为贫困未能上学,也无法用英语和我们交谈。

  看着我们去抓海草里的螃蟹,小伙子笑了。他让我们等等,然后一头扎进水中。不一会儿,他又抱着一大捆海草上岸,里面到处都是螃蟹。女主人拿来一个蛇皮袋,大伙七手八脚地将螃蟹扔进袋中。如此三回,就装了半袋,足有两塑料桶。这一家人将螃蟹塞到我们的手上,让我们带回船上。一时无语,贫穷但大方好客的渔家!我们回到船上,翻出多余的衣物鞋子、香皂洗衣粉、毛巾以及两箱方便面,派两个代表去送给他们。而晚上,蒸熟的螃蟹摆了几大盘,大家围坐着喝酒聊天。品尝着美味的海鲜,我眼中仿佛看见了小伙子那坚毅的神情和母女俩相依相偎的场景。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艺术
   第04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5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文苑
   第08版:时报周末·影视
包打听
父母之爱,存于言传身教
何处绿杨村
摄影图片
秘鲁海滩上的捞草人家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7秘鲁海滩上的捞草人家 2014-04-05 2 2014年04月05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