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妈妈年轻时在枫叶照相馆拍过的照片,我们作子女印象最深的是他们并排挂在房间墙上的两张12寸肖像照,黑白照片上过彩,那是当时上海流行的。爸爸妈妈年轻时很上照,爸爸清癯的脸庞英俊潇洒,两眼炯炯,妈妈的双眼有点凹,配上卷曲的长发(理发店里烫的),照片上的妈妈真有点电影明星的范。这照片一挂就是几十年,直至动迁搬场才摘下珍藏了起来。
我在枫叶照相馆拍过的照片就有点不好意思说了,经常听爸爸妈妈说,我自小胆子小,在我1-2岁时,一天,爸爸休息,和妈妈一起带我去照相馆拍照,爸爸把我一人放到布景前退了回去,面对镜头我已经手足无措了,当摄影师打开四周灯光后,我一下子哭了出来,摄影师使出浑身解数哄我,又是打鼓又是摇铃的,都不管用,根本没法拍照,最后是由爸爸哄着抱着我拍完的。从此,我那张有着一副“哭出呜啦”的面孔跟年轻爸爸的合影留存至今。以后的几十年里,每当聊起往事,这张照片经常被爸爸妈妈用来“牵头皮”,当话柄来述说,两人一搭一档、绘声绘色地描述着当年的场景,真是羞煞人。
1966年,爸爸受命要去西藏支援边疆建设,临行前,按爸爸的意思,全家8口人照一张“全家福”,祖母此时因为年老,有点中风迹象,行动不方便,按祖母当时的身体状况,作为独子的爸爸完全有理由申请留在上海,但爸爸为了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去了遥远的边疆。照相那天,老祖母因腿脚不便,是在晚辈们的搀扶下才一步一步挪到照相馆,还好在一个弄堂,路近,否则,“全家福”还拍不成了,有张“全家福”,大家都留下个念想,这也成了祖母人生最后一次留影。
文革期间,枫叶照相馆虽然早被改名,但同样经历了破四旧的遭遇,橱窗里不见了模特照片,取而代之的是各个时期的毛泽东像。想不到的是,照相馆隔壁一个十几岁小男孩无事生非,一天,拿了把装橡皮吸盘的玩具枪,在照相馆的玻璃橱窗前比划着玩,几枪下来,吸引了两个成年人,一成年人自己放了几枪不算,还叫旁边另一个成年人说,“来,老X试两枪。”他们的一举一动恰巧被对面弄堂的一个人看在眼里,马上向“专政队”和派出所举报,三人皆遭批斗,据说过了段时间虽然都平了反,但他们的这段经历成为三民坊小朋友的一个谈资,“老X试两枪”成了小朋友挂在嘴边的调侃常用语。
后来,随着三民坊整体拆迁,枫叶照相馆(群影照相馆)也在一阵“嘭、嘭、嘭……”“哒、哒……”声中,烟消云散,但总算保住了一世英名。君不见,平凉路上的康明照相馆,曾经何等风光,论等级还比枫叶照相馆高出一等呢,现在也不行了,败落了,有气无力地蜷缩在八埭头一隅,有时我路过八埭头都不忍心去看她一眼,门面越缩越小不说,原先的气派荡然无存。心想,还好枫叶照相馆拆得早,要不然,落得个这样的下场更悲惨,毕竟好死胜过赖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