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抽烟小记

  ■周彭庚

  两指捏烟,三指叉开,闭上双眼,猛抽一口;摇头晃脑,吐出烟圈,浑身舒坦,胜似神仙。据说这是抽烟的高境界,可惜我无福消受,因为我不抽烟。

  不过,我也曾抽过烟。那时的感受,似乎没有这么潇洒,高雅,有的只是无奈,苦涩。

  在“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滚滚洪流中,意气风发地到了“第二故乡”。生产队的“大”男人们——上到胡子白的,下到“没长毛”的,不论何时何地,总喜欢嘴上叼一根烟。身份“高”一点的,像生产队的队长、会计,或是“旱涝保收”在单位上班的“工作人员”,还常常在耳背上夹一支。而那一帮身份“低”的,自然要涌上去,央求他拿下来,轮流传递,研究“烟牌”,评论高下,然后,由主人点上,猛抽一口后,很大度地递给其他人。这时候,烟主人站在一旁,笑眯眯地看着人们满足的样子,极虚心地听着人们的恭维,心里大约比自己独自抽完一根烟要有滋味得多。

  为了显示自己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脱胎换骨彻底改造的决心,避免陷入“不合群”“清高”的窘境,入乡随俗,从小就对“烟”没甚好感的我,忘记了母亲不要抽烟的谆谆告戒,也学着叼起了烟。

  我一抽烟,亲密的群众关系陡然“更上一层楼”。小小的一间房,常常是宾客盈门,高朋满座。工前饭后,清晨傍晚,再也不用“闭门孤灯独坐”了;尤其是下雨天,下不了田,干不了活,闲着无事,人们就很自然的聚到我这小屋来谈天说地;“政治夜校”、“斗私批修会”等极需“政治可靠地点”的会议,也自然而然地放到了我的小屋。为了尽地主之谊,茶不能不倒,烟不能不发吧。一个雨天,没有三五包烟是打发不了的。虽然囊中渐趋羞涩,面子却不能不装,打肿了脸还能充个胖子呢。那段时间,晴天盼下雨——好让酸痛的筋骨歇一歇;雨天盼天晴——别让经济危机太严重。捏着个烟想东想西,哪能抽出个什么情趣来?当然,活人总不能让尿憋死,办法还是有的——由买0.39元一包的“大前门”到买0.28元一包的“飞马”,再到买0.12元一包的“勇士”;实在不行,就尽袋子里的钱,买几支——那时侯,商店的政策是符合、适应“购买力的水平”的,香烟可以按“支”买。总之,“保障供应”的原则从没违背。虽然香烟的档次不断降低,但朋友们赏光的热情却丝毫没有降低。

  随波逐流抽了几天烟,也结交了几个铁杆烟友。关键时刻,我的“烟杆式糖衣炮弹”还真扭转了乾坤。

  那一天,几个烟友在大场上聊天抽烟后就各自回了家。傍晚时,一个草垛突然起了火。在那阶级斗争“天天讲、月月讲、年年讲”的非常时期,这实在是一件不得了的大事,可忙坏了大大小小“嗅觉灵敏”的积极分子,大队工作组很快进驻,摸底、排队,调查、取证,大有要在这浅水潭中捞出条大鱼的气势。那些贫下中农根正苗红,当然无瑕可击,疑点自然向我集中。正在我提心吊胆、害怕“坏分子”的帽子扣到头上的时候,那几个烟友慢悠悠地站了出来,一致承认那一天的烟全是他们抽的!

  漫天的乌云顷刻消散,面对着眼前的几包香烟,我实在无话可说!刚培养出的对它的一点好感荡然无存,苦涩,厌恶,憎恨……一起涌上了心头。烟啊烟,我为你花了那么多的钱,你却差点儿陷我于灭顶之灾!人们都说你是“群众关系的试金石”、“友谊的使者”、“义气的象征”、“团结的润滑剂”,我的经历,明白无误的告诉我,你虽有用,却也有限!一使劲,把手中的几支烟全扔进了河中!

  告别抽烟几十年,活得还好。原来,抽烟不过是生活中一件可有可无的事,它的神奇效果,仅不过自我感觉罢了。我很庆幸当初的当机立断,几十年没抽烟,有一个好处很明显,每次体检,总是“两肺纹路清晰”,肺没被熏黑,当然,心更没变黑!(作者系市光四村居民)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平凉之窗
   第04版:综合
   第05版:家园
   第06版:文苑
   第07版:特刊·践行群众路线
   第08版:城事·三区
格言家教的故事
和书交朋友
枫叶照相馆(下)
八埭头
抽烟小记
春到平凉
杨浦时报文苑06抽烟小记 2014-04-24 2 2014年04月24日 星期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