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日,上海市中小学生校外教育促进学生全人发展研讨会,在杨浦区延吉新村街道召开。延吉新村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分享了工作经验。
作为学校教育的补充,校外教育在青少年教育过程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2013年上海市文明办发布《关于推进上海市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稿)》,在建设完成第一批11个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的基础上,有序推进第二批17个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建设。
延吉新村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在此背景下成立。辖区面积为2.04平方公里的延吉新村街道,社区户籍人口约7.47万人,其中有7000多名中小学生。自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成立以来,街道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活动,为孩子们打开成长的另一扇“窗”。
据介绍,迄今为止,延吉新村社区已有区少科站、延吉新村街道图书馆、泰晤士西餐厅等10个指导分站,各个分站点拥有自身的品牌项目,基本实现“为中小学生提供广泛的社区实践点”的目标。
值得一提的是,在全市28个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中,延吉新村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是唯一一家,全面委托社会组织对指导站及下设分站进行统一管理、评估及反馈。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结合双方优势,全面梳理辖区内青少年服务资源,将其整合成指导站分站,并突出其特色资源,品牌化运作。”这种运作模式可以有效弥补校外活动场所空间资源的不足。
延吉新村社区文化活动中心“漆画/创溢教室”、延吉未成年人之家“松果俱乐部”、杨浦公园“爱·植物”、泰晤士西餐厅“西餐礼仪知多少”、延吉养老院“半日老人”……为体现校外教育特点,延吉新村街道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各分站开设各类体育类、文娱类、科普类等校外活动,既“区别于学校、区别于课堂、区别于课本”,又“寓教于乐、以趣激志”,孩子们可以通过“菜单”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参加。
丰富的资源让大部分中小学生都能找到自己所需。而仍有小部分青少年,因成绩不够理想、经常调皮捣蛋在学校、社区较难与同龄人融洽相处。“教育不仅仅在课堂,如何让社区成为孩子的大课堂?”研讨会现场,有专家提出这个问题,令人深思。为此,延吉新村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下一阶段,项目方将对这一学生群体进行个案辅导。
“学生社区实践指导站不仅是为孩子提供认知、参与、体验、实践的场所,也是社区吸引、凝聚青少年的重要载体,维护社区和谐稳定的重要手段。”研讨会上,不少专家认为,校外活动有助于完善青少年社会教育体系,对帮助青少年拓展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了解社会生活、培养责任意识具有重要意义。他们表示,此次研讨会上延吉新村街道分享的工作经验,也为接下来指导站校外教育的继续深化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