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专家朱小蔓与著名华人双语作家朱小棣姐弟最新出版的《朱小蔓与朱小棣跨洋对话》一书追踪当今青少年留学之路,针对“出国留学的非物质性准备”等诸多话题,从教育的根本初衷说起,以对话的形式,多方位介绍了国际教育的异同别趣,成跨国教育领域一家之言。
中国的独生子女一代,能够适应国外的激烈竞争与快节奏吗?能够承受远离故土的孤独寂寞吗?能够独自面对陌生环境下的学业压力吗?书中指出,近年来,出国留学低龄化趋势已越来越明显。当下,由于不少家庭经济条件优越,因此对更优质的教育有所追求,出国留学成为重要通道。但是,出国留学是一件大事,出国留学也不是人人都适合。家长不能“一送了之”。而是需做好必要的准备——尤其是“非物质性准备”,即,包括精神的、文化的、理念方面的准备。
首先,在挑选学校时,不要只把注意力放在常春藤名校上,要知道学校的类别与学校的排名一样重要。如果有的孩子自制力不足,家长最好选择小型的学校,因为其管理严格,不致把孩子送到大型名校“放了羊”。其次,孩子必须做好学业和生活两方面吃苦的充分准备,应以完成学业为主,打工挣钱为辅——书中这类“实战指南”、“经验谈”俯拾皆是,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与参考价值。同时,作者也指出,留学究竟“学”什么?他们认为,留学主要是要学习创造性与德性,而不是简单地为了拿到学位。
经历过留学的人在哪方面有所长?一位海归女生对留学前后变化的自我反省,充分印证了书中所剖析与对比的中外教育在创造性、价值观以及品德教育上的显性及隐性差异。
据该书读者李潇潇说,她是一位80后的独生女。5年前从西安到美国的纽约长岛大学教育学院对外英语教育专业学习,2011年获教育硕士学位。两年前,回到西安某高校工作。她认为,留学最大的收获是更有勇气和能力去面对困难——过去胆小到连天黑都怕,留学后则大不同。回国后在一个机会中,她勇气十足地为陕西省副省长做了一场同声传译。同时,性格更加完善,学会了用批判性思维辩证地看问题。
该书以大量生动的事例,帮助国内读者了解国外的真实情况。如,哈佛大学新生入校前也“军训”,可自愿报名,约有三分之一的新生参与,主要进行体能锻炼和野外生活技能的培养。还有,美国的阅读材料极丰富,五花八门,题材无限制。
朱小蔓认为,国际视野中的中国教育改革,既要立足本土又要放眼世界。基础教育中最重要的是注重“人”的全面发展,同时兼具创造性的培养。她以教育专家的人文情怀,呼吁对留守儿童与流动儿童群体给予特殊关怀。
朱小棣说,循环往返式教学是美国数学教学的常见方法。他进麻省理工学院读研时,学校给新生辅导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都说美国学生的数学差,也不尽然,事实上,有些重要的概念很早就教了,远先于国内的教学。美国学生的文科能力亦不比中国差,特别是对写作能力之培养”。
该书还涉及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国际比较,从而触及教育的根本——育人,并很好地回答了“究竟应该如何培养人”、“教育的目的是什么”等关键问题。该书不仅针对国内关心子女出国留学的家长,也适于广大教师、学者开拓视野及借鉴教育理念之用。 (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