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励志图书都告诉人们,只要有了意志力,就能克服困难,如果意志力不够,则建议通过冥想等方式来提升,完成自我突破。这种几近痴想呓语的观点,非但没能真正帮到人们克服困难,反而触发人们的自卑。不少人会陷入自暴自弃。非但如此,这也严重恶化了人际关系和职场环境。因为我们会认为,他人无法完成受托任务,是因为缺乏坚韧不拔、不屈不挠和献身精神,进而提出泛道德化的职责。
国际著名培训企业VitalSmarts专家团队合著推出的《改变一切:如何突破个人事业与生活的瓶颈》一书,提出了与动辄归咎于意志力缺乏截然不同的看法。这本书指出,如果你只相信“一定要坚持到底”,就很可能忽略其他重要的影响源。
书中历数了对人的行为产生具体作用的6大影响源,并分别作了阐释。第一,个人动机。解决问题、改变自己通常都意味着痛苦,我们内心中充斥着抗拒的想法,改变的动力不够强。书作者建议指出,这种时候我们可以主动想象“不改变”的长期后果,使之具象化。
第二,个人能力。改变自己,需要能力和技巧,应把“不会”变成“会”。这里所指的能力和技巧,也包括培养意志力的方法。如果我们能够将技能分解成一个小人物,加强练习,做好自我的及时反馈,更容易让自己获得想要培养的能力和技巧,比如克服拖延症的方法,等等。
第三,社会动机和社会能力。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我们身边既有很多能够正面引导自己的“朋友”,也很难避免一起沉溺于不良嗜好、消极情绪的“损友”、“同谋”。要改掉生活过重顽固的坏习惯,就应走出“同谋”影响,找到真正意义上的“朋友”。
譬如减肥,我们就很有必要跟那些无法抵御美食诱惑的损友拉开距离。书作者提醒指出,很多情况下,社交环境中对“正常”的定义是有问题的,比如一些小圈子推崇过度消费,不把信用卡刷爆就很有低人一等的意思;也有部分场合,不吸烟、不饮酒反倒被指责为另类,这种情况下,我们要避免被那些人愚弄,要懂得自行重建“正常”的定义。
第四,系统动机。这主要指的是激励机制。人都存在“损失规避”的心理,因而可以在改变过程中,自行或在他人帮助下建立自我约束机制,比如约定时间戒烟,事前就建立自发的经济惩罚(未戒掉烟瘾扣除一定金额)。也可自我给予奖励,但奖励不宜过高,避免高额奖励消失后,动力源受到影响。
第五,系统能力。我们应在改变自己的过程中,设法使得环境发生改变。同样仍以戒烟,以及减肥为例,要达成目标,最重要的恐怕还不是当事人的努力,而是要让生活环境发生改变,适应减肥目标,使当事人因为无法过度进食、接收不到诱使过度进食的环境信号而逐渐接近目标。
(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