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行政管理的规范,民生档案作为维护群众合法权益的原始凭证,在解决民生问题过程中发挥的重要性愈发凸显。杨浦区作为传统的工业区,地域60多平方公里,人口130多万,民生档案需求量不断增大。
在传统利用档案模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利用需求的情况下,区档案局不断探索民生档案区域联动服务机制,开创了依托网络信息平台实现“就近查阅、就地出证”远程利用服务新模式,建立覆盖全区的民生档案利用服务新机制,有效实现了区域民生档案利用联动服务,也得到了居民的肯定。
“最近的地点,最快的时间”
前不久,家住宝山区的王女士回到位于杨浦区的娘家,打算去杨浦区档案馆查阅结婚证明材料,以办理退休手续。家人却告诉她,“不用跑那么远,在家门口的延吉新村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就能查到。”王女士半信半疑地来到社区中心,结果没有花一分钱就如愿以偿地拿到了结婚证明。
2011年,区档案馆与12个街道(镇)社区事务受理中心合作开通民生档案查阅工作,率先联网实现婚姻档案、知青档案、知青子女回沪、独生子女档案的查阅利用服务。经过一段时间试点,目前在此4类民生档案查阅的基础上,再次向各社区事务受理中心档案查阅点以及新增的民政局、卫计委2个民生档案查阅点开放二胎申请、学籍档案、收养档案、人才引进、私房翻建执照、劳动能力鉴定和工伤认定7类民生档案查阅种类。
“我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要在最近的地点,最快的时间,为群众提供档案查询服务。”区档案局局长印汉成说。“馆社联动”是如何将这一设想变成现实的呢?
传统纸质档案查询利用的成本高,效率低,对档案原件的损耗大,所以改变传统档案查询方式,探索新的档案利用方式既是档案部门公共服务的努力目标,也是群众的现实诉求。而用高科技的电子化的方式实时传输档案信息,使档案利用者就近获取信息,毫无疑问是转变的方向。杨浦区档案馆十分重视信息化建设,连续几年投入大量人力和财力,优先对民生档案进行全文扫描,2009年以前的档案已全部完成了数字化;还请专业团队开发了“杨浦区档案整合利用系统”,用用户名和密码登录,输入查档者的信息进行搜索,所要查找的档案一目了然,即时可见。
联动服务不断完善
要做好民生档案的利用服务,仅靠区档案局一个部门是远远不够的,印汉成意识到区内资源共享的重要性,档案信息数据库的建设需不断完善。区档案局立足政务内网,先后开发了归档管理系统、重点工作档案资料库系统、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系统,建立涵盖婚姻、独生子女、知青子女回沪、知青上山下乡名册、私房建筑执照等十多类民生档案专题数据库;完成档案信息数据库案卷级目录著录共计13余万条,文件级目录著录共计250余万条,总计800多万页;充分运用区各单位(部门)业务系统中的档案信息资源,做好系统接口,直接导入区档案馆的系统中,成为每年的常态化工作。
为确保民生联动服务运行顺畅,在区域民生档案联动服务机制正式运行前,区档案局邀请民政、计生、公安、法院等相关职能部门召开协调会,专门就联动服务的内容、出具证明的格式、法律效力进行了说明,确保出具的档案证明材料能够获得各相关职能部门的认可。联动服务实现全覆盖后,根据各查档点的运行情况,又有针对性地组织了计生、公安等职能部门开展座谈,听取各方反馈意见,并对联动服务模式运行情况进行微调,使服务更加贴心。
通过开展区域民生档案远程利用联动服务,实现了档案利用服务从单一平台向区域各方辐射的转化。各街道(镇)社区查档点经过区档案馆授权,直接使用《杨浦档案信息资源整合利用系统》中的民生档案共享专题数据库进行查档,省去了电话联系、复印、传真等环节,高效便捷。通过在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设立查档点,将民生档案的查阅利用纳入中心一门式或一口式受理的服务项目,借助这一平台拓展了档案服务空间,使档案利用服务走进社区,更加贴近群众。
截至目前,区域民生档案远程利用联动服务共接待查档群众14403人次,提供利用案卷(件)数14151卷(件),总计复制页数达26676页。而区档案局的科研课题《有效实现区域民生档案联动服务》也获得国家级档案科技研究成果三等奖及上海市档案科技研究成果二等奖,“馆室联动、社区查档”这一新服务机制同时获市档案局管理服务创新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