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那个年头的文艺很奇葩地进入了一个禁锢的世界,除了声势显赫的八个革命样板戏,图书《欧阳海之歌》《金光大道》,电影《地道战》《地雷战》(偶尔可见音乐歌舞史诗《东方红》的上映)以及国家领导人会见外宾的诸多纪录片之外,几乎没有其他新鲜的面孔。也许是有关方面注意到了,于是在内部放映批判影片《林家铺子》《不夜城》《武训传》等,公开上映苏联的《列宁在一九一八》《列宁在十月》,逐渐开放了一些很久以前拍摄的国产故事片《钢铁战士》《打击侵略者》《古刹钟声》《寂静的山林》等,同时开始引进了社会主义友好国家的影片。看多了,老百姓中间也流传开了一些不无调侃的观后感,特记录如下。
“朝鲜电影——哭哭笑笑”。指朝鲜电影大多像是从一个模子里倒出来似的:一定是在万恶的旧社会,一定是穷人受尽地主残酷剥削,痛苦不堪抱头痛哭。接着就是解放了,在金日成主席——“慈父般的领袖”领导下,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一个个开怀大笑。那时的朝鲜影片有《卖花姑娘》《在灿烂的阳光下》《摘苹果的时候》《鲜花盛开的村庄》《看不见的战线》等等。
“越南电影——飞机大炮”。其时我国正在支援越南进行抗美卫国战争,每一部影片总少不了越南大炮在怒吼和美国飞机在轰炸,大地到处是一片火海焦土。那时的越南电影有《回故乡之路》《琛姑娘的松林》《阿福》等等。
“阿尔巴尼亚电影——没头没脑”。说的是这个国家的电影常常让人看不懂。不知道是因为两国的文化背景、审美情趣以及地理位置不同的缘故,还是官方在审查阿片时删除、剪辑得太厉害,造成上下衔接脱节、前后故事不对,导致观众看起来感觉莫名其妙。那时的阿尔巴尼亚电影有《贝尼自己走》《宁死不屈》《海岸风雷》《战斗的早晨》等等,尤其《第八个是铜像》影片中的许多对白,成为当年中国观众的流行口号,如“消灭法西斯!”“自由属于人民!”“嗨!希特勒!”上译厂的精妙配音使之成了一时的经典。
“罗马尼亚电影——搂搂抱抱”。指的是当时所有外国片中,就数罗马尼亚电影在男女关系上最为大胆暴露——充其量也就是敢于让男女主角搂抱在一起。但这在中国当时极端禁欲主义盛行的年代,已经是破天荒,看得人眼珠子都要掉出来了。那时的罗马尼亚电影有《初春》《多瑙河之波》《斯特凡大公》等等。
你看这四句总结性的歇后语,尽管充满了草根韵味,还一本正经地押了韵呢!民间的创作人才太有料了。
其实还有一节故事,记得有不少人津津有味地一遍遍去看《列宁在一九一八》,简直百看不厌,说来说去,就是里面有一桥段《天鹅湖》中的四小天鹅穿超短裙赤裸大腿跳芭蕾舞。今日想来,肯定是望梅止渴的心态在作祟。
那时节,掌管厂子里电影票的人属于路道粗的朋友,姜丕基便是梅林食品厂管电影票的人。后来,也许厂部政宣组经常让我出出黑板报的缘故,也许一来二去觉得我是个可信赖且有点工作能力之人,再加上每次发放电影票各车间各班组总是摆不平,吵相骂骂山门实在是家常便饭,于是决定把我推到了前台,管起了全厂电影票的发放。这一来我简直是老鼠跌进了米缸里,近水楼台地走进了电影的大千世界——尽管电影品种有限得可怜,尽管电影内容清一式。
当然,在当上了这个芝麻绿豆官的同时,我也开始身不由己地收获有人捧煞我有人骂煞我的十二级风暴。
看来,还是俗话说得好:无官一身轻,尽管也烦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