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素霞 文
闽南话“年兜节时”是指年关将近的那段时间。
人逢佳节倍思亲。“年兜”近、“思亲”切!所谓“年兜”,在我们家乡台湾的闽南语中的意思是说腊月接近年底、将迎来春节。“年兜尾时”、“年兜节到”的“兜”字在闽南话中除了有尽底、迎接的意思外,还有“围裹”的意思。
小时候,大年三十除夕夜,所有在外地工作、学习的子孙,都要赶回老家通宵达旦地“围炉守岁”。除“炙炉炭团聚曰围炉”而外,还有吃“蚵仔兜”和“兜面”的习俗。多年来,每逢“年兜”到,市台联领导会派车把全市的孤老台胞接到市中心的大饭店“围炉聚餐”吃年夜饭,以慰思乡之苦;当然,现在不用炭炉了,而是用新潮火锅。
闽南乡亲在“年兜”吃“蚵仔兜”和“兜面”的另一层意思是有“兜金兜银”的俗谚,象征“年兜”能“兜”进金银财宝,过好春节。
“蚵仔兜”是用富含钙质的“蚵仔”(俗称海底牛奶的“蚝”、学名“牡蛎”或“海蛎”)和含有钙、磷、铁的地瓜粉(即山芋粉)加韭菜和少量清水入锅搅“兜”而成的;而“兜面”是用地瓜粉条加芋块和蔬菜及蚵仔炒“兜”而就的。据说老年人吃“蚵仔兜”和“兜面”里的钙质能“兜”住松懈的骨头、使之坚固;这是因为“蚵仔”和“地瓜粉”都有增加人体蛋白质的作用,能使人延年益寿。难怪前几年台湾兄弟和侄子一到上海,必到九江路广西路口的“舒友海鲜大酒楼”品尝大陆的“蚵仔煎”(即“蚵仔兜”、也叫“海蛎煎”)一饱口福。从厦门到上海经营的“舒友海鲜大酒楼”上座率如此之高,一方面也是它迎合了上海众多台商和台生的口味需求、为他们了却一点思乡之恋吧!
台湾人过年活动从农历12月16日的“尾牙”开始。这天家家户户都要祭拜土地公,特别是生意人,为祈求新年发财,辄以牲体、金纸祭祀,并以祭品分享同仁,犒赏员工,这就叫做“食尾牙”。
随着时间的推移,虽然传统式微,但许多与大陆类似的年关风俗习惯仍在台湾盛行:大年三十“除夕夜”之前,也就是“年兜节时”,台湾家家户户都要除尘(即大扫除),洒扫门间去尘秽、净庭院、贴春联、换门神、挂钟馗、燃爆竹、祭祀祖宗。
到了除夕夜,吃年夜饭那是最高潮。除夕在台湾一般不叫除夕,而叫“过年日”:午后就在厅堂神龛前上供牲体;到了晚上,合家焚香叩拜,然后对长者辞岁;接着是“围炉”,也就是吃丰盛的年夜饭。一家人围坐一桌,阖家团聚,共吃团圆饭,桌上摆满菜肴,桌下放置火盆;当然,现在一般都用火锅了。全家人团聚合坐“围炉”,为除夕带来了高潮。远在他乡的游子,除非万不得已,再远再忙也要赶回家团圆“围炉”。年夜饭后,便高燃蜡烛守岁,儿媳妇为长辈们添富寿敬茶,不能早睡,坐得越久,长辈们得富寿越长,这是表示孝心。然后就是长辈们给儿孙们发“压岁钱”,儿孙们放完爆竹把压岁钱压在床头边新衣服下面高高兴兴地睡觉了,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这就是压岁钱的含义吧。
年兜节到,遥望海峡彼岸,思绪万千,浮想连翩。自两岸直接三通以来,不仅上海的航班直航桃园,又开辟了上海到台北市的直通航班,两岸交通之便捷,让春天的气息撒满了海峡两岸,让腊月寒冬的两岸亲情在“年兜围炉”的暖暖春意中变得温馨而又幸福!
年兜节到,也是区、市和全国两会召开的日子。两会的召开,意味着春的来临,春天的脚步为我们带来了勃勃的生机和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