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年春节不放假

  ■王坚忍  文

  上海历史上,曾经有过两次取消过年之举。

  第一次在1912年。据汤伟康、杜黎《沪城风俗记》说,辛亥革命上海光复后,沪军都督府为推行新历法,通令全市,废阴历年改过阳历年,将元旦改在阳历(公历)1月1日——此前上海人一直将春节称为元旦——此举着实惊世骇俗,但除了公职人员外,上海城市里应者寥寥,上海乡村不予理睬。没有节日气氛,都督府有点慌了,竟将元宵节日改在阳历1月15日,发动各行各业扎花灯,想弄出点年味来,结果大象屁股推不动,只有各业所属商团支队积极响应。假 “元宵节”,只见荷枪裹着绑腿的士兵,打着花灯满街走,被人奚落为“夜观兵”,有上海竹枝词为证:“提灯盛会到天明,沪上堪称不夜城。但见商团军士众,乡人只说夜观兵。”改用阳历元旦替代春节,此路不通。此后,上海春节又恢复了。但春节的一个重要内容,娱乐休闲方式有所改变。过去听老戏,民国有新戏,在光复上海时攻打清军兵工厂江南制造局,冲锋在前的革命伶人夏月樵等人,自编自演了 《秋瑾》《孙中山伦敦被难记》等新编京剧,广受欢迎,风头盖过了传统京剧老戏。

  时隔50多年,上海又来过一次取消春节。那是1967年,“文化大革命”第二年。1月25日,某造反派不过春节的倡议书在上海某报刊出,报纸配发评论说,春节算得了啥,革命才是我们无产阶级的 “盛大的节日”!接着,上海另一家报纸也发表《战地黄花分外香》的评论相呼应。一石激起千层浪,仅仅4天之后的1月29日,国务院向全国发出了关于1967年春节不放假的通知。

  要不是那一年,我的邻居兼同学去给他哥哥送吃的,此事我肯定了无印象,因为那时学校不上课,我们成天野在外面。这一天是年三十,午饭后我们正在弄堂口玩耍,同学姆妈扯大嗓子把他叫回家,不一会,他夹着一个用小棉袄裹着的东西,跨上脚踏车,顶风上路。走时向我神秘地眨一眨眼,说是执行任务,回头再对我说。几天后,他说他那天是给在上海远郊农场的哥哥送菜,因为今年上海取消春节不放假,他哥哥不能回家来了。他姆妈烧了兰花豆腐干、红烧大排、油煎带鱼等,都是凭票供应的,装了满满的一长方形的铝饭盒子。他带着饭盒子踏了3个多小时,赶到农场时,饭盒子里的菜还温温的。哥哥在食堂买了几份蔬菜,两个人就着饭盒子的大鱼大肉,用搪瓷杯子喝香醇的米酒,吃了一顿难忘的“年夜饭”。

  老百姓有老百姓的智慧。虽然上海春节的某些习俗,也在演变之中,但骨子里的内核,至今也没有变。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艺术
   第07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万宝全书
壮丽画卷
当年春节不放假
回望
东坡引·寄老友
回故里饮酒短歌行
穿越云海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当年春节不放假 2016-03-12 2 2016年03月12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