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浦记忆
小辰光剃头

  ■邱伟坚  文

  我是1958年搬到控江新村来的,记得这辰光小人剃头全在一排毛竹搭的芦席棚里头,烂糊泥地坪。

  后头烧了一场大火以后,控江路黄兴路口才造起了一圈上头住人家下头开商店的五层楼房。这排商店现在看看一点不起眼,但早先辰光是蛮吸引眼球的,大家习惯叫“新开店”,一直叫很多辰光。在这排商店里是有剃头店的,但大人嫌价钿贵,只有我去吃娘舅结婚喜酒辰光,到里头去过一趟。

  工房里的小人全到里委合作社开的服务站去剃头,它开在新村工房底楼一间朝北的房间里头,摆着两把剃头椅子,角落头一只洗头的水斗,硬件还可以,只是两个剃头阿姨的水平实在不敢恭维,她们两个人被称为“解放阿姨”,就是过去基本没上过学的家庭妇女、后来里委会安排出来工作。小人剃头每人连汰头是一角五分,价钿便宜但只有刨“芋艿头”的水平。难看点就算了,最罪过的是“解放阿姨”剃头刀太钝,只要电动推刀呜呜一叫,手底下小朋友就要龇牙咧嘴面孔抽筋、头颈又被揿牢了根本犟勿脱。实在憋不住就哇啦哇啦哭;我毕竟读小学了,痛归痛但哭是老面皮的。剃好头回到家里,我姆妈看一眼马上就光火:“剃个啥头,东缺一块西多一块,介许多横印子,回去叫伊拉再修修!”我瘪瘩瘩回到老地方,墙根头老早就立了几个跟我一样来返工的小学生……趟趟剃返工头不是生意经,就跟姆妈讲:索性到“新开店”去剃头算啦。她眼睛白白我:侬爷娘钞票多是伐?

  实际上,楼下小朋友老早就跟我讲过:新村酱油店旁边有只剃头摊,这个爷叔剃得还可以。但是有很多父母嫌露天摊头不卫生,一直不允许小人去,但看到“解放阿姨“水平臭得没有闲话好讲,也就只好眼开眼闭了。听人家讲这个爷叔是从新疆倒流回来的“社会青年”,自家凭本事摆一只剃头摊吃饭。半路出家,水平高根本谈勿上,但至少小人剃头绝不会哭的。他的摊头最吸引小朋友的是剃头工具箱里有几本小人书,谁去剃头,就拿出来给谁看,小朋友全是冲他这点来的。现在想想真难为了他,自己中午天天咸菜过冷饭头,但小人书不好炒冷饭头的,生意做下去就要有新的小人书。他也欢喜读书,剃头空档辰光,就看不知从啥地方借来的《敌后武工队》《烈火金刚》《苦菜花》大部头小说,我对小人书没啥胃口,但对他看的小说书感兴趣,他就问我“是侬自家看伐?”我点点头,伊讲那你就拿回去看,看好再还我。前前后后我在这个剃头摊上看了十几本小说书。

  后来文革了,剃头爷叔摊头没了;再后来楼对面新搬来一个邻居,有把剃头轧刀,礼拜天他替自家小人剃头时,楼里小朋友就会去揩揩油,再后头大家都上山下乡去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7版:时报周末·公益广告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对话:一行人与一座城
我的江湾,我的湿地
春光
西江月
小辰光剃头
想起家乡的田螺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小辰光剃头 2016-04-16 2 2016年04月16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