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莱恩·本森
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人的一生中应当至少有两次冲动,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一次轰轰烈烈的爱情。这样的冲动,笼而统之叫做浪漫。
真是这样吗?旅行也好,爱情也好,浪漫都建构于未曾实现的遐想,以及距离感,而当我们进入具体的状态后,浪漫的褪去会考验着人们。旅行是最容易暴露人的脆弱,以及其他方方面面缺点甚至缺陷的过程,爱情也是,你是不是想起了曾被称为神仙眷侣的李敖和胡因梦,是怎样迅速走向反目成仇的故事呢?
这不是说旅行和爱情开始以后,浪漫真的就会远离。对旅行和爱情的期待,总是个人化的,切入到具体的状态中,期待要转化为接地气的行动和相处。就拿旅行来说,不管是步行、骑行,还是乘坐火车、飞机出行,总难避免汗流浃背、饥肠辘辘以及种种的突发尴尬、疑难选择,你要超越这一切享受到美好,重新迎接美好、重新创造浪漫,需要一颗大心脏,还要细腻的考虑。爱情同样如此,不管男生或者女生,谁都有撒娇的权利,也都能安享对方为自己的付出,却不能任性得把这一切看成理所当然,做一个感情上的盘剥者。
我们看到的这本《为了爱,我们穿越美国》,出自一位普通作者布莱恩·本森。他在从威斯康星大学麦迪逊分校毕业后,错过了教师、工会招聘,靠打散工赚了路费,开启了从墨西哥北部到阿根廷南部的美洲之旅。在这样一段旅程之中,本森依旧没有生活的目标,孤独、犹豫让他产生了负罪感,不甘愿做一个自我放纵的浪子。
但他很快开启了另一趟更具冒险性,当然也更具浪漫色彩的旅程。美洲之旅过程中,他在危地马拉结识了漂泊异乡的乐队女主唱瑞秋。瑞秋的声音让他“惊讶得目瞪口呆,感觉无法自持”,张力十足而又清澈无比,如“冰川生长又消融”。这是一段爱情的开始。他加入了瑞秋的乐队,两人拥有越来越多的共识和兴趣。
热恋之中的本森和瑞秋,准备用两个月的时间完成一次颇具挑战性的骑行之旅,从本森的家乡威斯康星,骑行到瑞秋的成长地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毫无疑问,这段感情必须接受长途相伴骑行带来的若干艰辛的考验。这趟骑行将长达4000英里(折合6400公里),如果在中国,相当于从深圳出发,一路向北,经郑州、北京、哈尔滨,到达最北国境漠河,然后原路折返回深圳。
骑行相比徒步游,对于旅程会更能形成掌控。快速行进的同时,又能享受到驾车及乘坐飞机、火车所很难近距离体验到的绝美风景,这会让骑行开始阶段增进浪漫感。事实也是如此。大风、修车、暴晒、受寒在动摇两人骑行意志之前,所有的困难初级阶段能够巩固感情,但越过一个界限,常态化存在的浪漫一旦转归适应,摩擦、回避摩擦不再付诸言语的内心不适,就使得任何一个外部原因,都必然变成个人寻找独处空间的借口。心的距离就是这样被拉开的。
从距离到裂痕,相爱的人第一反应是撇去不提,而不是致力于修复。原因在于,骑行也好,其他旅行方式也好,都过于让人疲惫,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放纵自己的负面情绪,会懒得去抓住修复问题的机遇。人们会想办法告诉自己,已经很幸福,不必想太多,直到问题再也无法埋藏。本森在写作这本书时,瑞秋已经成为感情上的过去式,他也觉察到了这趟旅程撕裂感情、暴露自我缺陷的问题所在。浪漫,总是需要用心呵护的。
自然,《为了爱,我们穿越美国》这本书也完全可以作为一本骑行美国指南。书作者本森对与瑞秋之间的感情波折的记述,是在回顾中一点一滴补充起来的,而在骑行过程中,他的主要精力是用来如摄录机一般,将沿途美景、民俗一一记录。
(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