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流 纪红建
人民文学出版社
《见证——中国乡村红色群落传奇》是一部抢救中国农村红色革命历史、记录新中国成立前老党员生平事迹的作品。中国共产党如今已有8700多万名党员,其中新中国成立前入党的老党员不足40万名,农村老党员又仅占其中一半。
农村老党员,被誉为“红色群落”。在新中国成立前的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他们为革命和战争的胜利作出了重要贡献。在新中国成立后,这些曾经的战斗英雄或老兵复员回到了农村,恢复农民的身份,但却始终秉守着共产党员的本色,在各自的岗位上辛勤劳作、付出,为国家的发展默默贡献。他们的生平经历,他们的人生传奇值得被记录,需要被铭记。
《见证》所抽取的只是山东临沂地区莒县部分解放前入党的农村老党员的样本,属于取样调查。但是这些党员都堪称普通党员之楷模,他们都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印证了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应该怎么做。
解放前老党员的故事对于今天党的建设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有的老党员宁愿离婚也不离党,有的把自己的三个儿子都交给了党,有的一家有六口人加入共产党。对于自己的选择,他们始终坚定不移,从未动摇。为了信仰,他们甚至甘愿付出自己的生命。他们的身上充分彰显了共产党员的本色与本分,树起了共产党员的标本、标杆和标准。从他们的战斗、工作及生活中,可以看到一名合格的或者优秀的党员应当具有先进性的思想及言行,应当以身作则、身先士卒、廉洁奉公、勤恳节俭、精诚奉献,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人民谋利益、谋福祉。《见证》一书通过书写数十位老党员的故事,为党员修养、党员先进性教育、群众路线教育、“三严三实”及“两学一做”教育实践提供了一份生动的教材。
莒县老党员莫正民,当上了正厅级干部,办公室却设在一个牛棚内,因此人称“牛棚局长”。他常年在东北农场工作,却十分清贫,日子过得很凄凉,晚年想要回到老家去,却不幸在启程之际猝死。富家子弟王玉璞,一心接济穷人,为了革命他把自己的全部家底都抵押了,还动员家人参加革命,死后竟连副棺材和一件棉衣都没有。党员李永贞被敌人的手雷炸死,部队给了100斤高粱作为抚恤,他的父亲却舍不得吃,直到遇到灾荒,为了救独苗的孙子才让家人吃,烈士家人从不向政府伸手。党员张树贵一家为了保护《大众日报》,眼睁睁看着鬼子摔死了大娘的孩子也不肯泄露党的秘密。女党员田树荣为了鼓动热血青年当兵上前线,自愿嫁给了木匠刘纪坤,后来又放弃上县城工作的机会,干了一辈子的妇女主任,从来不找组织提要求,唯一一次找组织是为了将自己的工龄改少5年,政府要为老党员们翻修房子,她也拒绝了。崔丽芬为八路军王涛抚养儿子孟林,这位养母的情义令孟林终生难忘。庞文菊这个“不着调”的媳妇,“鼓动”丈夫支援前线。闵瑞香忍痛与新婚丈夫分手,送郎参军,以后又一天天、一年年地守望着丈夫归来。
许世彬的故事尤其感人。他在16年的战争生涯中多次炸碉堡,多次立功受奖,身上挂满了军功章,被炸成了脑震荡和耳聋,还坚持回到前线。组织上要委任他职务,他却坚决推辞,说自己除了打仗啥都不会。复员后本可以进纺织厂当工人,他却甘愿回家种地,绝对不向国家伸手,连国家给他的二等残疾军人每年160元的补助款也从来不去领。他当上村支书,在困难年代,父母饿死了他都不搞特殊化,处事公正、认真、光明磊落。为了保护修渠物资,又落下了腿脚一瘸一拐的毛病。“文革”后,为了给自己平反,他和儿子到了北京,又一路打听来到石家庄找到了27军,第一次坐上了吉普车,找回了属于自己的荣誉证明。许世彬的故事充满传奇,是一个感人至深的老党员的故事,他的身上充分体现了党员的优秀品质。
《见证》一书所要表现的是一种信仰之美、崇高之美,是我们这个时代不可或缺的一种精神质素。它通过记述莒县一批老党员的事迹,力图铭记历史,重申信仰,重申共产党员本色。 (来源:新华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