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浦路街道被区委、区政府定位为杨浦的“西大门”,区域面积2.4平方公里,户籍人口7.4万,加上外来人口,大约10万左右,人口密度较大,西面的大连路与虹口区相隔。市政道路设施主要体现为“三横四纵”:“三横”从南到北依次为长阳路、周家嘴路、控江路;“四纵”从西到东依次是大连路、许昌路、江浦路、兰州路。近年来,江浦路街道立足自身发展实际,随着楼宇经济发展以及与楼组自治、党建的融合,江浦会不断展示出新的魅力、新的特点、新的活力。
做好总部经济文章
扶持小微企业成长
江浦路街道党工委书记孙革军介绍,随着杨浦对大连路总部集聚区的开发力度不断加大,街道区位优势正逐渐显现。这里已经聚集了一大批企业,其中有世界500强企业西门子、大陆、李尔等地区总部,也有硅谷银行、安莉芳等知名企业,商务氛围十分浓厚。此外,这里还有宝地、文通等中高档住宅。剥离招商引资职能后,区委、区政府对江浦的基本要求是聚焦这块区域的发展,用好区位资源,服务好经济、服务好企业。
目标有了,关键是如何去破题,孙革军说:“我们的想法是要依托党建引领,把区域内的资源集聚起来,把区域内党员的作用发挥出来,逐步树立起功能区党建品牌。”
为此,江浦路街道正致力于在宝地广场打造“三亭一中心”的服务网络,“三亭”分别是:“白领依亭”,这是杨浦第一家为企业白领提供价廉质优午餐的餐厅,由街道承担店铺租金,尽可能地把成本降低;“白领慧亭”,为功能区内党支部、党员开展组织生活提供保障;“亚町晓亭”,大家可以在这里休憩、交友,同时,街道会定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艺术鉴赏、文化熏陶等活动。通过“亭文化”这样一种党建的引领、渗透,使社区楼组党建和企业党建,社区文化和企业文化高度有机地融合。
所谓“一中心”就是新建的党建服务中心,街道拿出辽阳路的一处200多平方米的公建配套用房用于建设,将来作为楼宇党建、楼组党建有机融合的平台和载体,从而更好地服务功能区党员及区域党员。希望通过多措并举,在党建的引领下,更好地服务总部经济,打响功能区党建品牌。
目前,杨浦正在建设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为了支持创业、扶持区域内小微企业成长,近几年,江浦路街道立足社区创业实训基地,通过以点带面的方式,在创业扶持上进行了探索:坚持以“创业者”为核心,根据他们的需求开展政策服务,组织沙龙活动,初步形成“小超市、大服务”、“小园区、大基地”的发展模式,位于许昌路上的“创业坊”近几年也做得风生水起。
同时,街道还计划在宝地置业集团、大陆集团成立“技能人才、技能大师工作室”,逐步实现实训基地与大连路总部、江浦路智慧树、海上海楼宇等商务区的对接,让“创业者”的创意能够落地,也让商务区激发新的创业热情,为杨浦推进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区贡献力量。
加大薄弱地区整治
切实改善居住环境
在社区建设中,城市综合治理与老百姓生活最为密切,一直以来,城市治理也是街道持之以恒开展的一项工作。孙革军说:“我们既要把大连路总部区域、主干道沿线的治理水平提升上去,营造优美的整体环境,更要找准城市治理的薄弱环节,扎扎实实‘补短板’。”
今年,江浦路街道整合社区管理办和城管等“三个下沉”单位的办公场地,在“物理”融合的同时,更要“化学”反应,发挥整体效应。重点聚焦齐昆地区和辽源西路100弄两大薄弱区域,采取集中整治和长期固守相结合的形式。上半年,街道对两大区域进行了集中整治,彻底取缔了齐昆地区一处占路的临时疏导点,正联手物业积极整治辽源西路100弄。
同时,街道结合“里子工程”,投入100余万元对蒋家浜齐昆地区进行了集中整治及硬件更新:整治外立面1400平方米,拆除雨棚92处,在齐齐哈尔路增设机非隔离栏,对下水道进行了维护。孙革军说:“我们的举措将是长期的、一贯的,下一步我们还将加大工作力度,把良好的环境面貌保持下去。另外,我们将与区建管委、绿化市容部门加强沟通,结合“内河水系综合利用”课题,适时对兰州路(周家嘴路至昆明路段)防汛墙内亲水绿化休闲带实施综合改造,力争打造兰州河水系的‘景观一条河’。”
全区目前正处于大开发、大建设时期,“基础设施抓双十”是区委、区政府今年的一项重点工作,街道恰逢几项重大市政工程。在江浦,以陈一居民区为例,小区周边有北横通道、轨道交通18号线、控江路交通改善、新华医院儿科大楼等一批大工程。
对此,孙革军认为,重大工程的开工的确会对周边居民的生活造成一定影响,但这些基础设施建设也是我们的机遇,比如,已有的8号线、10号线、12号线都是在杨浦的边缘地带,轨道交通18号线是贯穿杨浦南北的“便捷线”,在杨浦有8个站点;北横通道在江浦地区将有两个下匝道。希望居民群众能够抓住机遇,支持理解重大市政工程,但对于建设期间居民们的正常生活和出行,街道同样要保证。为此街道各有关部门都已经行动起来,与区有关部门、建设方加强沟通、协调,将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同时将在施工期间,加强区域内的平安工作,杜绝一切危害事件的发生,一旦遇到问题,街道也将及时回应居民的关切,切实保障居民的正当利益。
多元参与社区治理
构建睦邻服务体系
在“创新社会治理,加强基层建设”的大背景下,街道加强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于去年顺利完成了居民区换届选举,新当选的居委会干部平均年龄45.6岁、队伍年龄层次较好、学历结构不断优化、党员比例持续上升,社区工作者队伍力量得到有效加强。
“队伍有了,更关键的是发挥队伍的作用”,孙革军介绍道,街道一方面科学制定居民区及社区工作者考核管理办法,把干部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形成“比拼赶超”的良性竞争局面,同时重点抓住80后、90后的社区工作者,采用“1对1”带教方式,帮助年轻干部成长。另外,将通过探索岗位交流等方式,加强社区工作者处理复杂问题、与居民联系沟通等方面的能力,充分展示江浦社区工作者的良好形象。
江浦既有商品房小区,也有老式公房、棚户区,居民区的建设和管理,除了依靠街道干部、社区工作者发挥作用外,更要坚持居民为主的理念,通过自治的方式提升居民区治理水平。在这方面,街道已经坚持多年开展楼组自治建设,在社会最小的公共单元中凝聚楼组居民的力量,不断改善楼道环境,丰富楼组活动,居民的反响很好,同时街道还注重用好“党组织服务群众”经费以及开展“一居一品一项目”活动,根据各小区不同特点开展适合居民需求的文化配送服务,通过更加灵活的方式,让居民更加便捷地实现自治需求,使居民对家园更有认同感。
在“互联网+”的时代,青年人融入社区的方式也将在传统模式上有新的进步。街道也希望有更多的青年人能够关心社区、融入社区,自去年3月开始推动“HI大连路”微信公众号建设,以更加清新的风格,推送“小巷新声”、“睦邻新语”、“DP江浦”等栏目,青年人关注微信公众号可以更好地了解社区,同时参与社区的活动,目前公众号已有1万余名“粉丝”。
另外,街道从今年起启动了“网络小伙伴”计划,在居民区中吸引年龄相近、兴趣相仿的青年“网聚”在一起,以“线上交友,线下互动”的方式,增进相互了解,让青年人更好地发挥作用。
江浦是一个比较成熟的居住型社区,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居民群众对生活服务的多元性、便利性提出了新的要求。
为此,街道以居民需求为导向,积极引入社会组织参与社区公益服务,着力构建“1+4+N”睦邻服务体系。“1”就是周家嘴路睦邻服务一条街,这是江浦路街道睦邻服务的主阵地。“4”是指4个睦邻中心,它们是根据社区四个区域的不同特点建设而成的,比如今年3月刚落成的辽源西路睦邻中心就是以打造“老城厢的开心坊,家门口的小会所”为主题,寻根“坊情节”,营造“坊文化”,特别是其中的家庭医生服务点很受周边居民的欢迎。另外,街道还以满足居民基本生活需求为目标,逐步对居民区中的活动室以及闲置用房进行适度“升级整新”,打造“N”个居民家门口的“小会所”,从而丰富整个社区睦邻服务体系。
孙革军还介绍道,最近党委办事处采取组团式的服务,结合“两学一做”,深入到居民小区召开现场会,针对暑期居民群众关注的小区树木修剪、垃圾清理、夜排档增加等“急、难、愁”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加大社会治理、管理的力度,使江浦路社区居民能有一个“宜居、宜业”的生活、工作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