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地里常能见到几只农家的山羊,有一只大公羊成了孩子们注意的焦点,放学后,常有一群孩子围住大公羊,不时有胆大的小孩,上去拉住硕大的公羊角,比比谁的力气大。
夏天时,我们常翻过篱笆,徜徉在河边的青草地里。清晨的河面上飘浮着一层淡淡的轻纱,不知是水汽还是雾气。狗尾巴草、小鸡草、喇叭花、苦菜花……所有的野草、野花上都有晶亮的露水,露水很快就湿透了我们的双脚。挑那长得高些的蟋蟀草,小心地把它们从底部折断,将花穗从上往下到一寸处,一分为二,然后倒批,顶端就撕扯成洁白的绒毛,再比比谁的蟋蟀草批得好。
油葫芦草也能批,但批好后的绒毛少而粗,不适合在斗蟋蟀的场合上使用。
淘气时,男生们会扯下草地里的苍耳枝上刺拉拉的苍耳子,互相开战,向对方的身上、头上扔去。城门失火殃及池鱼,有时还会让路过的女生,吃上几颗苍耳“流弹”。
我还有个捉蟋蟀的小秘密,每当9月1日开学后,我就在教室外的天井里寻找那些小松柏,手腕粗的小松柏平时常被小朋友来回推搡,以致树干四周有一指宽的裂缝,暑假里这儿就成了蟋蟀们的上佳居所。9月份,小家伙们正在里面修身养性,没想到我会晃动树干,只得奋力一跃,跳到地面上。为此而逮到的蟋蟀也不在少数。
一二年级时,学校流行沙滤水,那时叫苏联水,在中间一排教室的底楼窗户下,安装了一排小水龙头,放出的水可以直接饮用,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这算是很先进的。一下课,小朋友们就挤在水龙头前,竞相品尝。当时学校还发给每个小朋友一个白色小搪瓷杯,不知大家还有没有这个印象?
一二年级时,学校还养了一只猪,猪圈就在河边草丛里,河的对面是大片的菜地和农舍。早晨,我们常带着小罐、小盆等,里面是妈妈做饭的第一二道淘米水,送到学校的养猪场,淘米水就成了大肥猪的开胃汤。
四五年级,原先是养猪场的地方盖起了一排矮平房,成了音乐学校的教室。暑假里,我们一大群小孩爬过篱笆,来到音乐学校。大伙儿隔着玻璃窗朝教室里东张西望,不知哪个混小子无意中打开了一扇虚掩着的窗,顿时,大伙儿争先恐后爬进去,围住一架大钢琴不知所措。那时,我们整个学校也就一架小风琴,见过大钢琴的小孩还真没有几个。七八只脏乎乎的小手在琴键上乱弹,大伙儿还真过了一把钢琴瘾。
天井里成了同学们课间休息的最佳场所。男同学们常在地上打弹子、刮四角片、飞纸飞机、钉橄榄核……女同学们玩跳绳、跳橡皮筋、踢毽子、接麻将……那时,冬天很冷,不像如今有毛衣等各种保暖衣物,二楼教室外的走廊里,有明亮的太阳光,男同学们靠墙挤在太阳光里,因为冷,大家不由自主地就玩起“轧煞老娘有饭吃”的游戏。
有一段时间,同学们热衷于从二楼往下放“导弹”。“导弹”是用长条形小纸片做的,有V字型尾翼,下降时尾翼会旋转,犹如炸弹,让大伙儿乐不可支。
四五年级时,大家常在教室里的课桌上玩“斗青蛙”。纸折的扁平青蛙,一吹就会跳,谁的青蛙被顶翻了,谁就输。后来,不知哪个机灵鬼发明了小竹人,十来节小竹管,用绳串起来。有头、有手、有腿、有身子,两手还能握住一件兵器。找个有裂缝的课桌,把绳穿过裂缝,手持操作绳,小竹人就在课桌上有模有样地表演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