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的军旅生涯颇有意思,44年军龄仅仅走了上海大都市的80个门牌号码,即翔殷路800号到880号,画了一个圆满的圈。
相距一站地
1962年8月21日上午,本人手持《录取通知书》,只身提一个网线袋,按时到黄浦区人民武装部(福州路近福建路),接收招生干部认可点名,由解放牌大卡车拉到市郊江湾五角场。当时根本不知道具体地址——属于军事秘密,进入有战士站岗的大门,才知道是翔殷路972号——第二军医大学的西村,从此开始了军营生活。
第二军医大学简称“二军大”,因为上海还有个“第二医学院”,其本部地址是翔殷路800号。这是我的人生新起点,几十载经常填写《个人履历表》中,“参加革命时间”和“入伍年月”的依据。
本人的简历可谓清楚:三个军事单位,两个工作单位。1967年底军校毕业,服从组织分配到海军舟山基地工作,任舰艇军医9年。1976年底,服从组织需要调动,到驻上海的海军医学研究所——翔殷路880号,简称“海研所”“海医所”。2005年6月,本人接受海军医学研究所所长和政委,以及政治部主任和干部干事“四堂会审”,宣布由海军司令员签署的退休命令,意味着退出军队的“战斗岗位”。相继又返聘一年,到2006年7月正式结束,实际上整整44年。
44年,本人仅走了80个门牌号码;上海的马路门牌是两侧按单双号排序,80个门牌实际上只40个门面,又正好是公交车一站地,相距大概500米吧!事实上,当年的军医大学和海研所都是翔殷路上重要军事机构,大门左侧和对门设有公交车站:五角场向东一站,叫做“浣纱浜”,即海医所的驻地;而再向东一站叫做“梅花村”,即军医大学的大门口。上世纪60年代,部队番号——按照部队的性质、编制序列授予的名称,属于军事机密,绝对不对外公开,因此门口不出现铭牌。五角场是驻军“要地”,包括江湾的空军机场,因此频频出现这样的牌子:“外国人未经准许不准超越”,而且是英文和日文等明示,不免产生神秘感。同时,中国人也不容许拍照或者久久逗留,否则有“特嫌”。
军中首末餐
到军医大学第一天已经中午时分,放下随身携带的物品,就被哨子叫集合整队点名,一位年轻军官先给我们一个“下马威”——队前训话,宣布“吃饭纪律”三条:整队唱歌按序进入;每桌派一个小值日;吃饭不许大声喧哗,这也是“做规矩”——养成教育的开始。
食堂紧挨西侧国和路,竹篱笆和珊瑚树的绿墙,透过间隙可以看到外面的马路。饭厅是一个长方形的平房,光洁的水泥地、白色的砖墙,可以见到横梁和屋顶砖,红色油漆木框玻璃窗,东边落地门是学员出入口落地门,西边有过道连着大厨房;未上油漆的八人方桌环外周摆开,每一个桌子上贴着名单,对号入座就餐;每个人一份的菜肴和一大碗饭已准备好;饭堂中间放置几只木饭桶和大桶的刷锅汤,可以随意打取。
当年是国家经济困难时期——三年自然灾害,全国性大饥荒,军中第一餐终生不忘。三菜一汤:红烧牛肉、油炸带鱼、炒青菜,汤是刷锅的酱油汤;最可贵的白花花的大米饭敞开吃,因为家中是按照定量吃饭,处于发育时期的年轻人多么渴望吃饱饭啊!后来得知,学员队领导为了迎接新学员花了功夫:青菜是“自留地”摘的,鱼肉通过某渠道搞到的。因为事前已经宣布纪律:吃饭没有人讲话,因此百人用餐静悄悄。
2007年9月中旬,正值中秋节前夕,已经确定的一批退休干部移交地方干休所,海研所领导举行晚宴欢送,假座国和路政通路口“金米萝”大酒店。明亮豪华的大厅一角,金碧辉煌吊灯悬挂,摆了铺洁白台布的几圆桌,每桌上有席卡和菜单。丰盛的美味佳肴上桌有序:冷盘、热炒、点心、汤和水果;酒肆多种多样,从矿泉水、果汁、红酒到白酒,应有尽有任意饮用;开始有领导致辞,席间还到每一桌敬酒,相互之间频频举杯恭贺,喜庆顺利走完“军旅最后一阵”——解甲归田,觥筹交错气氛热烈。餐后,还赠予每位退休干部一盒月饼哩!
鉴于本人与众不同,居住在海研所家属区之外,因此领导特别关照,派小车送到普陀区两湾城的住地。有意思的是,第一餐的食堂当年紧挨着国和路,与现在的“金米萝”隔路相望。
翔殷路巨变
翔殷路,本人往返40余年的马路,太多的记忆,太多的感叹,不能不说一说这条马路的变迁。
据悉,翔殷路建成于1922年,地处原以虬江为界的宝山县引翔乡与上海县殷行乡之间,因此得名;东起军工路,西至五角场环路,全长约2.99公里,而且是东西向的唯一通道,中间没有南北向的马路交叉穿越。
上世纪60年代的翔殷路还很窄,柏油路面只有两车道,路上行人稀落,机动车更是少;两侧人行的是土路,但行道树很有特色,两棵墨绿色的柏树夹一棵绿色的柳树,远远望去,颜色深深浅浅十分好看。
当时这里纯属郊区,周边全是“五角场公社”的农田,与马路有小河沟和田埂相隔。忆旧景,好一派田园风光。
这里,当年仅59路公共汽车“独家经营”,五角场由西向东到军工路,设4站:浣纱浜(今是国和路)、兰花村(今沙岗路)、明朗桥(今国顺东路)、翔殷路桥(今军工路佳木斯路)。军医大学对门“兰花村”住校首长和领导,海研所对门“梅花村”住大学教职员工,这些曾经都是地标。两个村子依旧存在,不过高楼换平房,新人换旧人了。
1982年第五届全运会前夕,翔殷路进行了改造,路面拓宽和铺柏油。至上世纪90年代,在翔殷路中间,开辟了多条南北向马路,甚至军医大学原本的“八一大道”也成为了中原路的一部分;沿线陆续建立起大片居民区,高楼林立人口密集。进入本世纪,随着市政规划的推进,翔殷路军工路以西纳入城市快速路——中环路的地面道路,自五角场环岛至国和路东,以及中原路西至军工路建立起了高架道路,国和路至中原路为地面快速路加辅路形式。此外,军工路两侧还加了翔殷支路和翔殷南路。
2005年底,翔殷路隧道启用,径直通往浦东新区的五洲大道。顺翔殷路的公交车有102、133、139、59、90、854、61路,大桥三线、大桥五线等;轨道交通穿越翔殷路,地铁站10号线“五角场”和8号线“翔殷路”站,让翔殷路的交通压力和重要性不言而喻。
感悟
50多年,弹指一挥间。
1962年8月是军牌卡车,将本人从市中区接到市郊区军营,被称为“青年学生”,有别于“调干生”;到海研所工作被称为“科技干部”,退休后被称为“老同志”“老干部”。入伍后填写履历表,“何时何地参加革命”是起点;交地方时填写登记表,“何时何单位退休”是终点。2007年9月,是军牌小车送回社区,被称为“老同志”。军中第一餐米饭“挺吃不动气”,一连吃了三大碗;军中最后餐是酒肆“挺吃不动气”,菜肴和点心吃个饱,米饭未沾半粒。“第二军医大学”和“海军医学研究所”番号已对外公开,大大的门牌高高耸立,远远就可以望及;翔殷路也变为双层两侧衢道,中间是高架两边地面,车水马龙甚至常堵车。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人生短暂,能够走过的路非常有限。小时候,祖辈谆谆教诲:饭要一口一口地吃,路要一步一步地走,脚踏实地走好每一步。是啊,个体一小步,群体一大步,祖国大踏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