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
《登金陵凤凰台》是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七言律诗,不过这首诗虽然中间两联对偶,每一句平仄都合律,但句与句之间却两度失黏,换言之,这不是一首严格遵循格律的七律。诗词初学者看到这样的诗,心里要嘀咕了:大诗人写诗还不合格律呢,我们何必循规蹈矩?
怎样看待名家写诗出律的现象?我们简单追溯一下律诗的缘起。
在诗歌的流传与创作过程中,南朝周颙、沈约等人发现了“四声”,即是说语音有高低轻重,有扬抑,并且认为,如果写诗按照扬抑交错排布,“前有浮声,后须切响”,那么这样的诗吟起来会具有声韵上的美感。在此理论倡导下,形成了以王融、谢朓等为代表的“永明体”,其创作中涌现律句和对偶,随着时间的推移,五言诗、七言诗相继律化,至唐朝沈佺期、宋之问时,律诗正式定型。
新事物的成长,常伴随着质疑的声音。钟嵘在《诗品》中指出,这种作诗法“使文多拘忌,伤其真美”。之所以质疑,一方面声律固然对写作有束缚性,另一方面声律与当时庙堂的宫体诗结合,出现了文胜于质的绮靡。这种绮靡一路延续到初唐,“世咸以律诗相矜尚,佻佞之风既炽,比兴之义日微”。面对这样的风气,陈子昂率先举起了“复古”大旗,复汉魏风骨的“古”,来扫除“齐梁闲诗”浮艳柔弱之气,反对格律,号召写古体诗。张九龄、李白即是复古运动的积极响应者。
李白认为,“梁陈以来,艳薄斯极,沈休文又尚以声律,将复古道,非我而谁欤?”纠正诗风,他身体力行,一方面他尊慕陈子昂,“古风两卷,多效陈子昂,亦有全用其句处”,另一方面,他任侠的性格、仙道的气质和天马行空的想象力,也非常适合写古体诗。李白的古风如《将进酒》《行路难》等,酣畅淋漓,气韵纵横。
复古运动家们革新诗坛风气,然而在律诗已成气候的现状下,他们也会写一些格律诗,陈子昂的《度荆门望楚》还被方回列为五律登览诗之冠。李白作的律诗更多,据统计,他流传下来的五绝、七绝、五律、七律共292首,其中完全合律的有176首,可见复古的诗家们也精通格律。
李白另有近四成的律诗不完全合律,除了他尚古外,我们也可以看出,当时对于格律的要求是比较宽容的,比如被严羽赞为唐人七律第一的崔颢《黄鹤楼》,也是一首出律诗。再者,从写作体验来讲,人们在掌握规则后常想打破规则,作新的尝试,比如杜甫所作律诗为后世典范,他也会破坏律体,出现失黏、三平尾等。
虽然有名相和大才子的折腾,格律这棵树还是扎稳了根基。经过复古运动的洗礼,其内容得到充实,形式更加丰富,风格多姿多彩,在科考中举足轻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