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革后期,尤其是1972年中美建交后,来上海的国际友人日益见多,商贸谈判的、体育交流比赛的、来沪观光旅游的……虽然同为黄种人的亚洲国家来客还不易辨别,但黑种人、白种人,蓝眼睛、高鼻子的非亚洲外国人还是一眼就能识别的,能在旅游景点、购物商场偶遇外国人,给上海人,特别是上海的年轻人带来欣喜。
说实话,1949年建国以来,除了在影片上,好多出生在上海、在上海长大的年轻人,从小到大,从没在日常生活中见过真正的外国人。就是一些上了年纪的老年人也有好几十年没在上海滩上遇见到外国人了。好奇心使然,围观外国人成了当时上海滩的一大怪现象。当然,除了小青年,一些老太太也会混迹其中。当年的盛况,无论在上海哪个地方,哪个角落,譬如在大街上、商场里,甚至在观看演出的剧院内,只要有外国人出现,马上会有一大群人上前围观,而且是里三层,外三层,围得水泄不通,外国人得花很大的劲才能突破“包围圈”。
要放现在,还会有这样的场景吗?上述围观现象就叫“少见多怪”。
也难怪那个年代的人们好奇心强。那时期,中国被一些国际势力封锁已有多年,国门打开程度确实有限,能走出国门的公民少之又少,人民大众能见到的也就新闻片里那几个屈指可数的外国人。
那时的年轻人要了解国外情况,基本只能通过阅读数量有限的外国小说(世界名著)或者道听途说去获得,对国外的生活情况也就略知一二,再通过聚众“吹牛”,互通有无,才有所领悟,意识到西方先进国家的人们在物质生活上确实要比中国人来得富裕。只是限于当时的开放程度,那些羡慕、向往外国人生活的小青年,或者购买当时唯一能领略欧洲人生活的《阿尔巴尼亚》画报,通过画片来欣赏些许欧洲(也仅东欧)生活;或者只能在有限的观影时段欣赏一下外国人的生活片段。观摩翻译片是那时小青年的最爱,上世纪七十年代播放最多的外国故事片,虽然仅有阿尔巴尼亚、南斯拉夫、罗马尼亚等有限的几个国家的电影,但影片中的一些生活片段,男女主人公的服饰,却都能引起小青年的热情,当年有段时间上海流行过棒织衫,就跟观看了这些东欧国家的电影有关。据说,为了学会那些主人公穿着的棒织衫样式,有些人会一连几天去电影院观看同一部电影。看外国电影都能看得如痴如醉,不要说在生活中看到“真人”了。面对蜂拥而入的外国人,好学的并带着些许好奇的年轻人,如饥似渴,都想透过数量有限的外国人,特别是从外国人的服饰来领略一下异国风情,前卫点的,立即发挥超强想象力,自己动手,一改以往蓝灰为主的衣着格调,想方设法先在穿着打扮上模仿起外国人,街上花花绿绿的中国年轻人也逐渐多了起来。
往事悠悠,少见才会多怪,见多才能识广,凡事只要多接触、多了解,就是遇见再新鲜的事也不至于眩目惊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