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五角场·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同学会有感

  ■冯冰 文

  近日,有人邀请我加入初中同学群,以便“全体约起”,我婉言谢绝。记得前两年,有场大学全班聚会,据说要“再致一次青春”,我也未参加。这年头,谢绝同学会在“人品”上颇有几分风险。夜深人静之际,我也曾“三省吾身”,反思自己是否患上了人情冷漠的“都市病”,思来想去,觉得并非如此。

  参加工作后,各种层级的同学会也去过多次,三番五次下来,难免有些“怀旧疲劳”。更重要的是,我愈发怀疑,在如今的社会条件下,尤对年轻人而言,这种全班级、整建制的同学会除了“形式”上的美感以外,还有多少存在价值和现实意义?

  我相信,对于父辈一代,这样的“大赶集”确有必要。在笔墨书信、公用电话、绿皮火车“为王”的岁月里,大家一旦离开校园,则天南海北、风流云散,不但沟通不易,“失联”的概率也很高。同学会承载着寻人、忆旧、抚慰等诸多功能。

  而今网络时代,“距离”的概念几乎被抹平,现代化的信息手段让世界“鸡犬之声相闻”。志趣相投、道同义合的同学早已实现了“零距离”、“面对面”。而“三观”不同、不在一个“频道”上的,即便推杯换盏喝到脸红耳热,但凡宴席一散,照旧大路朝天、各走一边,难以持续热络。

  正常吗?其实很正常。聚会中的“同学”,毕竟是一种身份的“过去式”、关系的弱联接。步入社会后,大家职业、视野、经历、阅历乃至城市规模的不同,都会造成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的差异。畅谈一下校园、回忆一下往事自然是极好的,但那些书生意气、青春悸动毕竟已随风远去。完全规避“当下”既无必要又不可能。而话题一旦进入现实领域,言谈则趋于微妙,火候也难以掌握。

  现在人们对同学会“攀比炫富”、“变质变味”的抱怨颇多,我以为,其中一个重要缘故就在于“一锅粥”式的聚会很容易稀释友情、放大差异。事业有成的,往往不甘锦衣夜行,抑制不住地高谈纵论、滔滔不绝;生活不如意的,两相映照下,难免心生落寞、郁郁寡欢;半生半熟的,互相打探着仕途财运、情感婚恋;半生不熟的,则在综艺八卦、体坛风云、股票基金、健身塑形中天马行空……

  过于熟悉的“配方”和“味道”,使我不再热衷于参加“大而全”的同学会。这两年,我与大学同宿舍几位挚友结盟,组织了数次“小而美”的联谊活动。大家三五成群,携家带眷,或流连于景点、或漫步于街区、或静坐于剧院,在谈笑风生中放松身心,在亲子互动中凝聚友谊,很有一番收获。

  古人云:人各有志,出处异趣。其实同学聚会大可不必追求“齐齐整整”、“一个都不能少”。锁定至交、精准发力,才会拥有高质量的同窗情谊。至于泛泛之交,不妨相忘于江湖吧。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焦点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少见多怪
写给佘山天文台
图片新闻
慢车之趣
夕阳
同学会有感
知了
杨浦时报五角场·文苑08同学会有感 2017-10-31 2 2017年10月31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