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市东医院护士扈晓静和“晓静肾友护理组”用亲情式服务守护患者
妙手仁心践于行

  ■记者 毛信慧

  走进杨浦区市东医院分院血透室,40余台血透机从早到晚连轴转,在这里,护士扈晓静和“晓静肾友护理组”用亲情式护理服务,温暖着肾病患者,帮助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铁杆粉丝”只找她打针

  早上7点,扈晓静就到岗了。她要抓紧一切时间布置病房、准备设备,等待上午进行透析的患者陆续到来。7点40分开门,开始为上午的患者做透析。

  血透室护士长沈娴介绍,现在血透室平均每天有80名患者左右,每次透析大约需要4个小时,一天下来,每个护士要负责14至18名患者。

  可以这么说,血透护士每天伴随转动的机器一起守护患者的“生命之源”,容不得丝毫松懈。每套透析管路上,有很多接头和夹子,稍有不慎,也许只是夹子没夹到位,就有可能使患者血液流失,甚至造成严重后果。“只要患者的血液一分钟没回到体内,我们的心就一分钟不能放下。”

  来做血透的基本都是老病人,每周要来两三次。病人们上机前都想找扎针不疼、手法较好的护士。“晓静在我们这里很受欢迎,有个50多岁的患者是她的‘铁杆粉丝’,每次都找晓静打。”沈娴说。

  不过,扈晓静刚来透析室时并没有那么顺利。在同事尹敏的记忆里,扈晓静刚来时比较胆小,还怕血。“当时她看到要把那么粗的管子插进病人的血管里,就会躲在我们后面看,不敢动手。”

  怕血为什么要当护士呢?一切源于妈妈。

  在扈晓静的记忆里,爸爸早年离家在外独自居住,她与妈妈挤在10平方米不到的房子里,尽管生活拮据,但她从未觉得自己与其他孩子有什么不同。直到她9岁那一年,妈妈突然病倒了。

  当时,妈妈在食堂工作,每天需要清洗大量的菜品。由于设施条件有限,洗菜的时候需要手脚全部浸泡进水池,经年累月,妈妈患上了类风湿性关节炎。因家境困难,妈妈舍不得花钱看病,忍痛坚持工作,最终因没有及时治疗而瘫痪了。妈妈每月千把块的病退工资成为家中唯一的收入,家庭重担猛然落到了扈晓静幼小的肩膀上。早晨5点多就起床做饭,帮妈妈洗漱、翻身,然后再喂她吃早餐;中午带盒饭回家,喂过妈妈后,自己吃几口再去上学;晚上先安顿好妈妈再做作业……12年间,扈晓静靠着一己之力撑起这个家,独自陪伴重病母亲走到生命的终点。

  其实在10岁时,扈晓静就得知妈妈并非她的亲生母亲。扈晓静出生后遭遗弃,是妈妈在上班路上发现了她。真相被揭晓,母女间的感情却愈加深厚。“家里有位病人,一方面想学习护理,把她照顾得更好一点,一方面也想早点出来工作,减轻家里经济上的压力,更何况,救死扶伤是一件高尚的事。”带着这份初心,扈晓静在毕业后踏上了护理岗位,并于2013年成为一名血透室护士。

  从零开始 攻克专业难关

  对大部分的临床护士而言,血透室是个陌生的岗位。透析护士的工作性质完全不同于病房,每天除了与透析设备打交道外,护士所面对的是常年依靠透析维持生命的患者,这样的患者并非患有单一疾病,病情相对也较为严重,这就需要护士具备较强的专业理论知识、扎实的专业技能、敏锐的病情观察能力和应急抢救意识。

  从普通病房到血透室,扈晓静一切从零开始学习。最初的几个月,她跟在带教老师身后,听他们讲解基本操作,学习如何处理各种突发情况,还专门准备了一本小册子,随时记录要点和心得,每天回家后进行复习整理。这本小册子被同事们笑称为“葵花宝典”。渐渐地,血透上岗证、血透专科护士证、护理专业本科,专业上的难关一个个被扈晓静攻克。

  抓紧学习理论知识与操作技术的同时,扈晓静注重给患者们开展宣教工作,比如怎么控制体重和血压,怎么吃药,怎么调解情绪,怎么保护好做透析的瘘管。有一次,一位新来透析的患者拔针后皮下肿了起来,扈晓静十分担心,患者回家后每过一小时就询问他的病情,指导他怎么护理,并关照下次要穿宽松的衣服来做血透。由于每个人对血透的机体反应不同,有的会血压升高,有的会手肿,有的会头晕,为此,扈晓静专门开设了一个肾友微信群,在线解答患者在家时遇到的种种问题。

  预冲是血液透析前,用生理盐水冲洗透析器和管路排出空气,使透析膜冲洗充分的一道程序。不同的预冲操作流程,会对患者的透析质量产生不同的影响。扈晓静通过对传统的血液灌流联合透析器预冲方法进行研究和改良,提升了血透的预冲质量,使预冲时间从40分钟减少到20分钟,抗凝血剂用量从180毫克降到100毫克,降低了预冲成本,为患者减少了费用。

  把患者当成家人

  人如其名,扈晓静是一个文静的女孩,平时话不多,但很善解人意。

  血液透析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身体上的痛楚,更多的是精神上的折磨。肾衰竭之后,因为不能排尿,吃饭饮水都要控制,在家不能干重活,每隔两三天就需要透析一次,很多患者会很焦虑和悲观。尤其是新确诊的患者,不配合治疗、冲护士乱发脾气的,不在少数。扈晓静的成长经历和生活历练,让她深深懂得,平等、善良、真诚地对待每一个生命是多么重要。“这时我就会换位思考,从他们的角度多谅解一些,毕竟得了这样的病,他们自己也很痛苦。”扈晓静说。

  三年前,周阿姨被查出不幸患上尿毒症。这个消息仿佛晴天霹雳,让她几近崩溃,一度想要放弃治疗。周阿姨做透析时,一躺就是4个小时。到吃饭时间,扈晓静看见她单手拿取干粮很不方便,就立刻上前帮忙……不少小事,都让周阿姨倍感温暖。周阿姨说,扈晓静不仅给予她无微不至的关怀,还耐心认真地指导她如何进行日常护理和合理饮食。

  现在,周阿姨不仅病情控制得不错,而且人也变得乐观很多。尽管周阿姨已从杨浦搬到嘉定居住,但她依然会每周3次坐2小时车,来这里做透析。“我对她们很信任,也很依赖。”

  扈晓静清晰地记得,初来血透室时护士长给她们上的第一课,就是要用心体会病人的苦楚,帮助他们疏导情绪,做好自我管理。在血透室呆得越久,扈晓静越意识到,服务血透患者不仅要有扎实的知识和娴熟的技能,更应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

  如今,在医院的支持下,血透室成立了以扈晓静名字命名的“晓静肾友护理组”,形成了一系列的工作规范和服务特色。

  对于那些经常会出现低血糖、低血压、易昏迷、抽搐的患者,护士们会特别留意,提前作好应对准备。透析期间,有的患者没有家属陪伴,护士们就成为他们的“家人”,主动陪伴聊天;到了用餐时间,帮忙加热食物、倒温水;对于那些手臂上插满管子的患者,护士们就一口一口喂饭。

  “我想出去走走”“我想见一见我的儿子”…… 在血透室走廊上,有一棵“心愿树”,上面写满了各种各样的心愿,这些都是透析患者写下的。因为疾病缠身,他们有着各种各样的遗憾。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晓静护理组建立了“心愿树”项目,由护士认领患者的微心愿,帮助他们一起实现。目前,树上的不少心愿已被认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要闻·综合
   第03版:城事·三区
   第04版:民生·社会
   第05版:评论
   第06版:生活·资讯
   第07版:专题
   第08版:五角场·文苑
妙手仁心践于行
“纳税人学堂”推出精品课程
国家安全 人人有责
市民修身行动“再出发”
杨浦时报要闻·综合02妙手仁心践于行 2018-04-17 2 2018年04月17日 星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