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上海将力争全面建成生活垃圾分类体系,并于2020年全面达标。4月11日,我来到五角场镇虬江居民区参加“一线工作法”,并调研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垃圾分类,是当前上海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的原则,着力促进基层社区一线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两网融合”,通过治理模式创新,才能补好城市管理短板和积累更多的有效管理经验。
上午,我首先来到居委会,与党员干部一起观看垃圾分类宣传片,向大家普及垃圾分类知识,引导广大党员积极参与社区垃圾分类工作。随后,为大家解读了《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和市委市政府、区委区政府关于推进垃圾分类相关会议、文件精神,并讲述自己的亲身体验,如干湿垃圾日常怎样分类投放,废金属、废纸怎样从源头分类和减量处置等,进一步提高大家对垃圾分类重要性的认识。
在现场检查过程中,居民区书记和居民区代表分别介绍了虬江地区目前生活垃圾分类工作推进的情况。我认为,把垃圾分类这项工作抓好抓实,不仅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更是一项惠民实事,需要我们每一名党员干部从自身做起,从现在做起。
这次调研让我感触很深,当前提升垃圾末端无害化处置和资源化利用能力,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需要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制度化处置流程,才能形成长期、稳定、可靠的处置方式。社区基层只有紧紧抓住分类投放这一基础和重点环节,完善宣传动员,才能有效推进垃圾源头分类和减量。我们要切实按照区委、区政府相关工作要求,尽快落实以下三方面工作:一是构建三级管理,完善联席会议制度;二是深化党建引领,引导社区分类自治;三是落实日常执法,加大强制分类约束。通过充分发挥居委会等基层组织作用,协调物业、志愿者、第三方社会组织等力量,引导和推动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垃圾分类,树立一批典型,加快推广成功经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