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途经军工路,忽然发现在殷行路桥堍旁新立起一块古色古香的木牌,上书全文如下:随塘河 清雍正十年(1732年),始筑衣周塘堤岸,挖土筑堤,沿堤形成河道,因傍衣周塘,故名随塘河。上海杨浦区建筑和管理委员会。
不知怎的,就这么些短短的文字,竟勾起了我的乡情和对童年的缅怀。只觉得心跳有些加快,记忆的闸门一下子被打开,随塘河的往事宛如泉涌……
记得听我外婆说过,随塘河最辉煌的时光是在乾隆年代,曾是一条商贾往来的水上运输线,周边村镇的居民过端午节时还会在河里赛龙舟。
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我读小学时,河里还常有运输船来往,装的大多数是建筑材料和粮棉等农产品,那时候的随塘河水流清澈,河边的居民在水桥边淘米洗菜,夏天在河里游泳戏水。
到六十年代,水质尚无明显变化,河中的鱼虾依然活蹦乱跳,河边的杨柳随风飘逸,生机盎然。夏天,两岸边的河坡上常可看到跳鱼、螃蜞和河蟹。那些可爱的小跳鱼稍受惊吓,就会跳过河面,钻到对面河坡的水草,或螃蜞洞内躲藏。到了冬天,你也许还能有幸看到大乌龟背着小乌龟憨态可掬地在水桥石上晒太阳,倘若你想靠近它们,它们马上会灵活地一个跟头翻进水里,让你望石兴叹。
一年四季,只要你愿意,无论是垂钓还是罗网都能满载而归。即使你没捕鱼工具,赤脚下河摸鱼也收获颇丰,当然空手摸鱼有点难度,但随塘河的河蚌、蚬子、螺蛳和河蟹的味道显然不会让你失望。蚬子的外壳稍作加工,还可削瓜果、土豆、莴笋等,此类厨房的好帮手,在农家的灶台上随处可见。
进入七十年代,由于周边居民的大量增加,生活污染日趋严重,更主要的是周边工厂,特别是化工厂的污染,随塘河的水质日益恶化,鱼虾明显减少。曾记得在七十年代初的一个冬天,有一次海水倒灌,当代人称之谓咸潮,河中顿时漂浮起许多拼命挣扎的河鲫鱼,引来许多人用海斗或箩筐下水捕捉,凡下水者或多或少均有收益。说明当年至少还有鱼类顽强地生存着。
记忆中,到了八十年代初,随塘河里已没鱼虾,连生命力最强的龙虾,也见不到了。夏天天气再热,也不会有人下水游泳、洗澡,因为水实在太脏了。
进入九十年代,随塘河散发着黑臭,路人经过皆掩鼻而行。在九十年代中期,政府曾出资整顿过河道和河坡,由于治标不治本,没有根本杜绝各类污水源头的排放,随塘河的水质每况愈下,水中生物几乎灭绝。
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弹指一挥间,廿年已过去。己亥猪年清明节,我去共青森林公园踏青赏花,又途经随塘河旁,眼前景色令我惊艳,一时不敢相信。
河边竖了河长制的牌子,还有区市政和水务管理中心的告示牌。随塘河的水质已明显改善,至少在军工路以西,殷行路以南,共青森林公园西侧一段,绝对让人赏心悦目。河中还养植了一些水中植物,据说是从日本引进的,对水质有自净功效。
岸边多处见到垂钓者,看来河里鱼儿不少,否则不会有那么多钓鱼者来此地享受钓鱼的乐趣。河边还有“珍惜生命,严禁嬉水”的告示牌,看来由于水质的改善,已有游泳爱好者来此野泳。放到上世纪末,也不敢下水,当时水实在太脏了
河坡上的海棠花和杨柳,还有路旁空中的电线倒影清晰映在清澈的河水中,仿佛在水中嬉戏。
这是随塘河一段比较宽阔的河段,靠近共青森林西边,我特地下去走了走。河面上有许多小鱼游来游去,生机盎然,我的脚步声惊吵到一些正在觅食的小动物,有青蛙和蟾蜍,它们扑通扑通地跳进河里,看来岸边生态环境也有了很大改善。
连河边的建筑物上,有关单位也画了漂亮的鱼乐图。三百年河龄的随塘河返老还童,重焕青春。
文苑投稿电子信箱:
zfk@yptimes.cn,欢迎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