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间四月天,春光最明媚。
4月9日,叶辛、李伦新、吴欢章、简平、刘希涛等上海作家、诗人,参加了由五角场街道举行的“上海作家看五角场”采风写作活动。虽然我不是作家,但有幸参加了这次活动。跟随着作家们一路观看,一路采风,“彩蛋”、商厦、创智天地、江湾体育场,环绕五条道路的商圈,聚集大批创业者的天地,有着历史沧桑的场所,一幕幕的现实场景,在眼前与五角场百年变迁的场景相互交叉浮现。
五角场曾是“大上海计划”中的上海市中心,建造了市政府大楼、图书馆、体育场,1937年因日本悍然发动全面侵华战争,计划夭折,留下几处建筑,几处路名。在我儿时的脑海里,五角场与江湾机场连在一起,很远很远。
我第一次亲眼目睹五角场,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那年我大伯患肺结核住进了叶家花园,也就是上海第一肺科医院。去医院看望,必要经过五角场换乘99路公交车。我从平凉路乘坐25路再换乘8路公交车,一路颠簸到五角场。当时给我的感觉是,五角场确实偏远,商铺也十分简陋,仿佛把我又带到了务农时曾多次光顾的钱桥、南桥。
从医院返回五角场,经过一家简陋的饮食店,我进去后坐在一条长凳上,叫了一碗阳春面。这面条味道倒不错,原汁原味,葱香扑鼻,这是初到五角场给我留下的唯一好印象,至今记忆犹新。
1988年我搬迁到中原小区,与五角场有了近距离的接触。我喜欢逛书店。五角场有家新华书店,坐落在淞沪路上,书店的斜对面就是给我留下好印象的那家饮食店。那时,那家饮食店还在,五角场的面貌依旧。直到上世纪90年代,随着江湾机场关闭,五角场开发建设摆上了日程,区里也组建了五开办,但五角场的开发步履维艰。
不过那时的五角场终于热闹了许多,书店对面开设了一条用雨棚搭建的服装街,从淞沪路一直开到国济路,占据了整条道路,吸引了不少行人。而最具人气的是晚上的地摊,每到下午四点,许多个体商贩扛着大包小包纷纷从四面八方赶来,5点不到各类摊位已是里三层外三层地摆开。
人流熙熙攘攘,叫卖声此起彼伏。热闹是热闹了,但给人的感觉是杂乱喧扰,出售的商品鱼龙混杂,各类骗局也时有发生。与同列为市级副中心却已崛起的徐家汇形成鲜明对照。
蜕变是在进入21世纪,随着2004年朝阳百货大楼的一声爆破巨响,五角场的开发建设进入了快车道。环岛四周的简陋商铺纷纷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万达商业广场、百联又一城购物中心、东方商厦(现改为悠迈生活广场)、苏宁电器广场。2016年,原翔殷电影院、翔殷邮局等原址上,又一座漂亮的商厦——上海合生国际广场隆重开张。这一座座商厦如同一艘艘扬帆启航的巨船,气势非凡,颇为壮观。每当夜幕降临,商厦的辉煌灯光与“彩蛋”的变幻莫测遥相辉映,勾画出当代“夜上海”的魅力。
岁月更迭,沧海桑田。五角场的变迁,让我感慨万千。祝愿五角场越变越靓丽,祝愿祖国日益繁荣昌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