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年,那些学桌

  ■周彭庚 文

  “学桌”,在桌子家族中,是最朴实的,但又是最有活力的。一代代的学子和它们相依相偎,相交相融。

  插队一年多,被贫下中农推荐到学校任代课老师。再一次走进教室,看到熟悉的学桌,亲切感油然而生。曾天天听到的清脆铃声,琅琅书声,纯真歌声,各具特色和风格的老师讲课声,好似交响乐在耳边回响;各式书籍,簿本, 画笔,风琴,足球,近两年被遗忘的东西,纷至沓来,在眼前飘浮。“书生意气”“指点江山”的豪迈,“声声入耳,事事关心”的情怀,“会当凌绝顶”的自信,“猴子称大王”的无知,好似全都被唤醒。“我一定要尽己之力,立足三尺讲台,教好这些学生。”“传道授业解惑”的自觉和决心,不仅是为了躲避大田耕作的辛劳和沉重,也是多年趴书桌,对“责任”理解的累积。每走上讲台,我总是精神抖擞,力求讲生动些,风趣些,深刻些,把自己所懂的知识和道理全都灌输给学生,力争把“饭碗”端稳些,端长些。

  学校条件相当简陋,尤其是学生的课桌,都是些“老弱病残”,有的缺档少腿,需要绳捆索绑,才能勉强站立;有的桌面洞穿缝宽,刻满了重重叠叠、密密麻麻的不同字体的“留言”;即使好一点儿的,桌面中间那条“三八线”也是又深又宽,双人学桌,各有“领地”,自然得有条分界线。

  凳子呢,则是学生自带的,高、矮、长、短、宽、窄各不相同,有时正在上课,“噗通”一声,一张凳子倒下了,人也四仰八叉,引起教室内一阵哄笑。上课的老师也只能跟着嘿嘿笑笑。因为,到底是凳子的原因还是有人恶作剧,是永远问不出来的——誓做《红灯记》中坚强不屈、视死如归的“李玉和”,不做叛徒“王连举”,当时是极深入这些自以为“立场坚定”的小家伙的心的。

  这天上午,校长喜滋滋地跑来对我们两个五年级的班主任说:“交给你们一个任务,中午带学生到公社运40张学桌回来,一个班20张,就给你们班级用。”

  我本想挑选几个身材高、力气大些的学生去——在农村学校,同一个班学生相差好几岁 ,是很平常的事。当时,不少人对让孩子读书并没有多大的兴趣,做家务,带弟妹,养羊养猪养鸡养鸭,大一些的孩子都是离不开的帮手。只有老师上门动员得紧,家长才会“给老师一个面子”,让孩子到学校“坐板凳”,但这样请来的学生,往往是“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多。我开始挑选人的时候,却出现了“意外”,没一个人肯放弃这个劳动机会。

  俗话说:“姜是老的辣。”另一个班的班主任是个有丰富农村学校工作经验的老教师,他不动声色地动员了班里3个个头超过自己的学生,从家里推来“小车子”,即独轮车,不但把他们班的桌凳全部装上,而且把我班的大部分桌子也一并装上去,“吱嘎吱嘎”地就上了路。还有剩下的几张桌子,被眼疾手快的同学抢到手,有的扛在肩上,有的顶在头上,有的两人抬着,各显其能。没有抢到桌凳的人,也没闲着,他们簇拥在三辆好似“坦克”的小车前后,昂首挺胸,唱着,笑着,浩浩荡荡行进在田间大路上。

  阳春三月,麦苗返青,在蓝天白云的映照下,绿油油,亮闪闪,微风拂过,泛起阵阵绿浪。我们的队伍,行进在这片绿海之中,更为神气。我推着驮着两张桌子的自行车,行走在队伍的中间,与身前身后的学生融为一体。

  一张张面板平滑、桌腿挺直的新桌子排列在教室里,既充满了生气,又增添了喜气,是名副其实的“蓬荜生辉”。同学们坐在与桌子配套、高低相宜的凳子上,一个个昂头挺胸,再也没有“跌倒”。连那几个被请来的学生,也“天天打鱼”,不再“晒网”了。新课桌竟激发了学生潜在的“求知”欲,是我原先没预料到的。“鸟枪换炮”能激发、提升士兵的士气和斗志,学桌,亦是如此吧?

  1978年初春,一张录取通知书降临到我手中,我由站立讲台的乡村代课教师即将成为师范学院的学生,憧憬着不久以后可以捧上旱涝保收的“铁饭碗”,我的心难以平静。在接到通知书的那一晚,我在生活了近10年的生产队兜了一圈,情不自禁转到了代课的学校。站在我和学生们运回的学桌前,摩挲着已略显粗糙的桌面,我的心渐渐平静下来。那些与我一起运回桌子,也运回希望的学生——朴实中夹点儿小淘气,听话中有点儿小固执,勤劳中有点儿小炫耀,好动中显出点小聪明,一个个浮现在我的眼前。他们坐在自己搬回来的学桌前,升腾的憧憬和希望能实现吗?能改变自己的命运吗?

  这次公社有3人通过了恢复高考的首次考试,两个“知青”和一个公社高中的应届毕业生,而这个毕业生曾跟我有一段短暂的师生之缘。本无多大纠葛的两个人,一度被挖掘成“师生同登榜”的美谈。

  离开生产队到学校报到的时候,看着插友们羡慕的眼光,我紧紧地和他们手拉手,只有眼神的交流,没有语重心长的谆谆叮嘱,没有豪言壮语的热情鼓励,也没有满含睿智的前途预测。

  “学桌”似乎让我明白了,盼而方得,失而复得,才更显“得”的珍贵。“得”而张扬,是肤浅;“得”而沉稳,是旷达。

  之后种种,沐着晨曦在校园中高声朗读,披着灯光在教室中伏案疾书,带着微笑撑桌遐思,昔日校园场景常现眼前,尤其是那一张张学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专题
   第03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4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5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6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7版:时报周末·图说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恋花
水生花
那年,那些学桌
横沙忆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那年,那些学桌 2019-05-18 2 2019年05月18日 星期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