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在东方艺术中心歌剧厅里,我完全沉浸在各地曲艺无与伦比的优美艺术氛围中,赞叹那主题鲜明、形式多样、表演至臻、情节感人的一个个精彩节目,时而仰脖大笑,时而潸然泪下!以至我对身边的朋友说,今天每一个节目都非常的感人、都有让人流泪的感觉……
借着第十二届中国艺术节在上海举办的东风,第十八届群星奖曲艺类决赛,让上海观众领略了中国各地艺术种类之精髓!
21个节目,有的我们以前在听广播、看电视中通过相声等曲艺节目以及文艺晚会得以了解和熟悉。如北方的“快板书(包括山东快书)”“数来宝”“二人转”“河南坠子”“天津时调”“西河大鼓”等;南方的有许多是再熟悉不过了,如“浦东说书”“苏州弹词”“苏州评话”等。但除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以外,还有很多曲种是首次接触,如北方的“大调曲子”“陕北说书”“好来宝”,江南的“绍兴摊簧”、中南部的“鄱阳大鼓”“常德丝弦”“湖北大鼓”等。走进剧场前,想象当中以为这些曲种由于我们从没接触过,或是语言的障碍,在欣赏过程中是否会由于陌生或听不懂而产生“排异”现象?但所有节目在演员们出神入化的演绎中好听、好看,精彩的内容和动人的故事让人深深感染……
“陕北说书”顾名思义是陕西的地方曲种,演出时女演员站着,双手各拿两片金属片,用其撞击的声音来做音节,男演员坐着弹奏弦琴,另三位伴奏时而与两位主演和唱。乐器的伴奏中我还听到“笃、笃、笃、笃”的竹板声不知从哪里发出?再一看,是那男演员的左腿上绑着竹板,他演奏和演唱时左腿随着节奏上下摇动。新颖的形式与高亢的唱腔,似“信天游”,把观众带到了黄土高原……而“好来宝”《那达慕》是内蒙古兄弟带来的一种曲艺形式。“那达慕”是蒙古语“娱乐”和“游戏”的意思,作品以内蒙古民间独特的马头琴、热瓦普乐器演绎“好来宝”说唱形式,来展现人们为了庆祝丰收举行“那达慕”大会的喜悦之情。
如果说北方曲艺表现的是粗犷豪放与激情四溢,那么南方曲艺展现的就是婉约深沉与柔情蜜意。如“鄱阳大鼓”《方母试儿》是“讲着普通话的江西口音”;“湖北大鼓”女演员拿着碟儿,让人想起《洪湖赤卫队》中“手拿碟儿敲起来”的情景……
当然,那天南方曲艺最亲切的还是要数江南曲艺。“浦东说书”的“噱”而不滑,“苏州弹词”的委婉细腻,“苏州评话”的温糯柔雅,都给人以艺术享受。而以前从未听过的“绍兴摊簧”,这次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它的形式是男女演员对坐,男手拿小锣,女弹琵琶,乐队配合演奏。表演时以叙述故事为主、表唱结合。它有苏州评弹的影子,但没有“绍兴大板”的高亢,旋律优美,一接触便让人沉浸在动听与美妙的艺术氛围之中了。
21个节目都是全国曲艺中的佼佼者,给我的印象是“每个节目都非常好看”。这些节目作为十二届中国艺术节的参赛作品,形式与内容完美结合。无论是反映热爱祖国、无私奉献之“两弹一星”精神的《赤子归心》、展现谢晋元与“八百壮士”壮举的《捍卫者》,还是演绎新农村繁荣景象的《青山绿水》、描述“五大发展理念”的《共享在你身边》等现代内容,经创作者们的巧妙糅合与精心打造,都能给人以鼓舞和力量!能在五个多小时里观摩到各地这么多规格最高、最具影响力的曲种,是非常难得和幸运的。
“艺术的盛会,人民的节日。”这一艺术节宗旨如五月的甘泉,流淌在我们的心田,熠熠闪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