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上海生活垃圾分类已进入“强制时代”。今年,市委、区委均提出大调研常态化制度化推进的部署和要求,根本目的是要实打实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更好地践行为民服务宗旨。我将这些要求牢记在心、落实在行动上,在调查研究中将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不断推向深入。
新江湾城街道于今年初成功创建为上海市首批生活垃圾分类示范街道。不少人问我:做好垃圾分类的诀窍是什么?我的感受是,生活垃圾分类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工程,与每家每户每个人息息相关,要想改变大家长期养成的行为习惯,由不分类到自觉分类,没有任何捷径可走,来不得半点“花架子”,必须紧扣每个环节,做好宣传、指导、督导、驳运等工作,脚踏实地、稳扎稳打,不放过一个细节、不容忍一个疏漏,方能取得点滴进步。去年,新江湾城街道开始实施生活垃圾早晚两次“定时定点”集中投放。为了解实际效果,我早出晚归,在集中投放时间段到各小区开展巡查。几个月下来,我把辖区内所有50个小区的垃圾投放点位都走了一遍,对许多小区还进行了多次查看。我就在垃圾桶边与物业人员、居委会干部、志愿者指导员、二次分拣员、居民等开展交流,有点赞、有建议、有牢骚……掌握了鲜活的一手资料,为后续工作有效推进奠定了基础。
“一小区一方案”,因地制宜推进
调查研究必须深入群众,问计于民。只有符合实际、贴近群众需求的工作措施才是有生命力、可持续的。开展垃圾分类一年多来,新江湾城街道始终坚持从实际出发,充分听取群众的意见建议,针对中高档别墅区、老式居民区、缩减投放点位存在较大困难小区的不同情况,因地制宜,形成了“一小区一方案”分类推进模式,得到了绝大多数居民的支持。各居民区的投放点位由原先的3000多个缩减至500个以内;今年,为了进一步提高分类实效,我们又积极推进早晚4小时集中投放时间外的“撤桶”工作,考虑到有不少白领青年的实际困难,在其余时间段设立“误时投放点”,“定时定点”已有序扩展至80%以上的小区。
身体力行,引领风尚
调查研究不仅要领导干部深入基层发现问题、了解情况、作出决策,更要身体力行推进工作、引领风尚、鼓舞士气。街道启动了“生活垃圾分类再动员再出发”行动:处级干部结合“一线工作法”,带领机关联络员和居委会干部、物业工作人员,挨家挨户上门宣传;成立了由机关干部、大学生志愿者、社会组织等各方力量组成的“生活垃圾分类新时尚宣讲团”,深入居民小区和社区单位开展各种形式的宣讲活动。我带头走进居民家中宣传垃圾分类、看望志愿者、组织报告会集中宣讲。目前,街道范围内已组织开展集中宣讲活动50余场。通过集中和上门等形式相结合,实现居民再动员宣传全覆盖,使“垃圾分类就是新时尚”的理念深入人心。
发明“五步工作法”
调查研究的结果必须在实践中得到运用,价值必须在解决实际问题中体现。在多次的实地巡查中,我发现一个突出的问题:垃圾分类指导员队伍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导致分类指导效果不理想。有的指导员说不清自己的职责是什么;有的直接代替居民分类,但不进行讲解指导;有的只动口不动手,不注重分类实效。看到这些情景,我深为触动,分类指导员是保证源头分类正确的重要一环,是提高居民分类意识、掌握分类知识的关键,必须有简洁明了的方法便于他们记忆、规范工作标准。通过学习和思考,我总结出好记易懂的分类指导“五步工作法”,即“一迎二接三看四讲五分”(一要迎接居民;二要接过垃圾袋;三要看居民分类情况;四要讲解分类要领;五要动手分类),很快就在分类指导员中推广开来,点位上的分类实效也有了质的飞跃。垃圾干湿分类正确率由原本的约60%提升至85%以上。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对此感悟至深,同时我也更加坚定信心:只要坚持调查研究之工作作风和工作方法,生活垃圾分类工作一定会克服一个又一个问题,最终取得成功,造福子孙后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