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6日,“2019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年中报告”发布会在上海财经大学举行,来自学术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们齐聚一堂,对热点难点问题进行了探讨。
报告以“外部压力下的中国经济——风险评估、政策模拟及其治理”为主题,详细分析了当前中国经济运行的主要特征、风险因素,并为下半年及今后一个时期的经济发展给出短期政策和中长期改革建议。
年中报告指出,2019年以来,中国经济稳中求进、稳中有忧,经济下行的压力有所上升,中国经济所面临的外部环境严峻,与自身发展所面临的不充分不平衡问题相叠加,使得稳增长、防风险的难度加大。
从需求侧来看,消费增速持续疲软,虽房地产开发投资维持高位,基建投资小幅回升,但受工业企业利润增速下降、进出口增速下滑的影响,制造业投资大幅下滑,总投资增速有所回落。家庭部门杠杆率持续攀升,家庭流动性愈益收紧,普通家庭收入增速持续下降,收入差距未见明显缩小。不断强化的家庭储蓄动机不仅放大了总需求不足的影响,还进一步加剧了企业经营的困难,迫使企业被动加杠杆,实体部门杠杆率逆势反弹。在财政政策持续宽松的背景下,地方政府债务率亦有所增加。虽然金融部门去杠杆成效显著,但宏观杠杆率不降反升。
报告进一步分析,从更深层次来看,结构性问题仍未得到根本改善,尤其是僵尸企业无法出清提高了企业融资成本,拖延了民营企业、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的缓解,对经济发展的桎梏日益凸显。同时,区域间市场化发展不平衡限制了企业对冲各类冲击的工具选项,导致企业部门的劳动力需求疲软,劳动力市场承压。受实体部门杠杆率进一步上升的拖累,中小银行风险加速暴露、其系统重要性持续上升,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化解难度进一步增加。
课题组认为,中国经济这一轮下滑的原因主要是结构性的、体制性的。基于这一原因诊断,逆周期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有其必要性,但必须与结构性、体制性改革相结合。
中国如何通过高水平、全方位开放倒逼体制性、结构性改革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对此,课题组指出:第一,在改革进入深水区之后,改革每往前走一步都十分艰难,开放之于改革的倒逼作用就显得异常重要;第二,面对单边主义和保护主义,应致力于形成更广泛的自由贸易统一战线;第三,市场化改革深化和营商环境优化,是发展自身应对国际间不公平竞争的关键;第四,对产权的保护有利于中国向创新驱动的市场经济体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