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7月10日,江浦路街道举行“睦邻家园”价值引领下的社区共同体建设——2019年创新社区治理工作推进会。会上,“2018年度居民区十佳自治项目”揭晓,辽四居民区部队小院自治管理小组等10个“2018年度十佳睦邻自治团队”,大连路居民区唐山路1039弄4号平安睦邻楼组等10个“2018年度示范型五星特色睦邻楼组”同时出炉。 今年,街道将做实睦邻中心、社区基金会、社区社会组织联合会、社会组织服务中心等各类平台;做亮辽四居民区“部队小院‘车管家’”等2019年通过评审正式立项的25个自治项目;做强星级楼组,同步推进空间“微改造”和楼组“微治理”,从外观和内涵同时着手,深入开展星级楼组创建工作。
社区治理成果累累
2018年,各居民区在强化党建引领、打造睦邻空间、弘扬睦邻文化、加强睦邻团队建设、优化睦邻环境等方面,带领广大居民积极参与,取得了丰硕成果。
位于五环居民区内的辽源西路190弄、铁路公房、打虎山路1弄是三个只有一墙之隔的老旧小区,近年来均出现了房屋设施老化、日常管理无门卫岗亭、机动车乱停放、物业管理费难收、业委会维修资金不足等问题,尤其是Y字型围墙不仅隔断了服务设施的共享、社区空间的共用,更是隔断了邻近居民的交流、睦邻氛围的营造,这块被新建商品房包围的区域成为了社区管理的“洼地”。因此,部分居民提出了“合三为一”破难题的大胆设想。2017年,在居民的强烈呼声中,借着“美丽家园”建设的东风,该区域启动了“一脉三园”工程,居民们共谋建设方案、共解各类矛盾,打破了围墙,打通了心路,携手共建有温度、有活力的睦邻空间。
工程在推进过程中面临的各类难题,很多都依靠居民自治得到了化解。居民区相关负责人和记者分享了这样一个事例:在工程方案征询阶段,由于改造力度大、涉及范围广,居民中既有赞同声,也有反对声,主要是担心破墙改造导致自家违建被拆以及居住小区的公共空间被毗邻小区的居民所占用。
为了让广大居民第一时间了解改造方案详情,在居民区党总支、居委会的牵头下,来自三个小区的楼组长、群团负责人、志愿者骨干等齐聚一堂,先行向设计方了解情况,此后,居民骨干利用早中晚各时间段挨家挨户上门发放告知书和改造效果图,并主动征询关于改造的意见建议,及时梳理汇总后反馈给设计方和工程队。同时,骨干们还充分利用辽西睦邻中心等平台以及群团、志愿者活动等载体,反复宣传,消除居民顾虑。经过一个半月的不懈努力,改造方案征询同意率达到了85.84%,改造工程最终得以启动。
去年年底,“一脉三园聚民心”项目荣获杨浦区十佳自治项目称号。而在推进会现场,该项目还与其他9个自治项目从街道2018年正式立项的24个自治项目中脱颖而出,被评为街道十佳自治项目。
在这些项目中,有辽昆居民区“博爱议事厅”、阳明居民区的“明声堂”等民主协商平台,有聚焦改善社区居住环境的金鹏居民区“清风抚河道、水净人亦亲”兰州河护河项目,陈一居民区的“邻里聚力行、弄堂焕新颜”项目以及姚家桥居民区的“楼组春常在、景美情更暖”项目,还有定格社区美好瞬间的金上海居民区的“聚焦社区景、弘扬真善美”项目,关注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属的吴家浜居民区的“心系外来客、缘来一家人”项目……
多方协作再起航
居民区党组织、居委会是加快社区共同体建设、推进创新社区治理的领头雁和推动者,江浦的“睦邻家园”建设离不开广大居民区工作人员的共同努力、携手共进。会上,四位居民区工作人员共同宣读建设“睦邻家园”共同体的倡议书,号召社区各方齐心协力建设洁美、平安、温馨、文明的江浦“睦邻家园”。
创新社会治理需要汲取群众智慧,也需要专业社会力量的支持,“睦邻家园”为社会力量提供了大展身手的广阔平台。据悉,近两年来,街道先后与乐善、睿家、阳光善行、仁宇等多家社会组织在创新社会治理领域开展了合作,在推动基层民主协商、改造公共互动空间、增强居民自治能力、打造睦邻枢纽平台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为进一步吸引更多的专业社会力量共同助力创新社区治理,现场,“江浦路街道创新社区治理实践基地”成立。
作为首批入驻创新实践基地的三家专业社会组织的代表,国信社会服务评估院院长郭强、蚂蚁社区营造发展中心理事长陆勇峰、政和社会事务服务中心副主任刘振伟,则针对辽一居民区书记、居委会主任徐美珍所提出的关于如何创新从“睦邻中心”到“睦邻家园”的社区治理路径、如何发挥社会组织在“睦邻家园”中的积极作用、如何依托社区营造推动“睦邻家园”建设等相关问题,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进行了释疑解惑,让与会人员深受启发。
街道负责人表示,“睦邻家园”是杨浦加快推进创新社会治理的闪亮名片,是基层社区全面提升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管理水平的有力抓手。街道将以构建党建引领下充满活力的基层自治共治新格局为目标,大力推动“社区-社会组织”双向合作,促进“职能部门、辖区单位、各类组织、居民区”多元互动,不断提升创新社会治理水平,进一步展现社区治理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