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九月,又一年农民开镰的收获季节。在这稻谷飘香的时刻,应战友蔡海林的邀请,我来到了黄花塘。
蔡海林曾是上海杨浦驻军的一位团长,四年前,从部队转业。他谢绝了部队和政府为他安排的在上海这座大都市里的“铁饭碗”,45岁的他却跑到黄花塘来当起了“农民”。我这次去黄花塘,是与他转业四年后的第一次见面。
在江苏乃至全国,一提到盱眙,人们都知道,这是盛产小龙虾的地方。但有多少人能知道,盱眙有一个地方叫“黄花塘”。抗战时期,这里曾是中共中央华中局和新四军军部的所在地,被称为“铁军”的新四军,在这里出奇谋、用奇兵、建奇功,领导华中地区的军民,开展反“扫荡”、反“清乡”、反“蚕食”斗争,沉重地打击了日本侵略军。
到达黄花塘的第一件事,就是在蔡海林的陪同下,参观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纪念馆就建在当年新四军军部、华中局的旧址上。一走进大门,就看到横卧着的一块巨石,上面赫然刻着“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几个红色大字,馆内陈列着当年军部、华中局在黄花塘时的珍贵史料和文物。
蔡海林义不容辞地当起了“解说员”。他声情并茂地告诉我:自1943年1月至1945年9月,历时两年又八个月,新四军军部和华中局移驻在黄花塘。陈毅、叶挺、项英、张云逸、赖传珠、粟裕、饶漱石、罗炳辉、彭雪枫等都曾在这里指挥战斗,开展整风整训和大生产运动。
蔡海林不无自豪地告诉我,由于黄花塘是华中局和军部所在地,自然成了热血青年向往的地方。当时,上海、南京、杭州等地的青年学生、知识分子,冲破日军和国民党军的封锁,纷纷奔向黄花塘参加抗日,各根据地的干部也来到这里学习和集训。一时间,黄花塘成了人才济济的革命摇篮,有着“小延安”的美称。说到这里,蔡海林洋溢着一种掩饰不住的兴奋之情。
从纪念馆出来,我不由得把一个长期存在心中的疑团向蔡海林团长提了出来:“你在部队正团多年,又担任过部队宾馆的总经理,在上海可以安排个很好的工作呀,为什么偏要跑到乡下来?”蔡海林微笑地对我说:“谁见了我都会提出这个问题,说来话长啊……”
蔡海林出生在盱眙的临县洪泽,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的儿子。他从小受到革命老区红色基因的熏陶,对老区有着深厚的感情。1991年参军后,每次回老家探亲,黄花塘都是来来回回的必经之地。每次路过黄花塘,他都对这块红色土地充满了无限的崇敬。然而,长期以来,在他的内心感到不安和内疚的是,这里一直都是有名的经济薄弱地区,老百姓始终没有能脱贫。
2016年,在部队服役了25年的蔡海林确定转业。蔡海林和几位同是从团职岗位上转业的刘保权、陈海林等战友,带领10多名退役官兵,在黄花塘成立了老营现代农业发展公司,决心带领当地农民通过发展现代农业走脱贫致富、共同富裕的道路。公司取名“老营”,表达了蔡海林等一批退役军人对新四军军部老营地的怀念和传承,同时也表明了老营是退役军人发展现代农业再出发的新基地。“老营”的牌牌就挂在当年新四军领导人住过并带领群众开荒种植的卢沟村。
令蔡海林和他的战友们始料不及的是,他们在部队操枪弄炮是内行,搞现代农业却是个“门外汉”,面临的困难和考验实在太多了。但开弓没有回头箭,临阵退缩也不是军人的风格。
实践出真知,不懂可以学。
蔡海林带领团队成员三次去安徽全椒县,向全国著名的农业专家请教稻虾共作先进技术;远赴云南等地,考察学习菌菇栽培技术,拓展致富途径;拜当地农民为师,聘请老农成立顾问组,指导农业生产。蔡海林利用自己曾经在上海交通大学学习进修的机会,以校友的名义请来专家,为老营提供了稻渔、稻鸭、稻虾、稻鳖、稻蟹、稻蟾蜍、稻鳝等多种种植模式。还建立了交通大学老营研究基地、与交大先进产业技术研究院结成合作伙伴关系,从上海、南京的农研所请来专家指导,在发展现代农业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步子。
随着农业现代化水平的提高,各类智能化农业机械在这里得到广泛应用。在黄花塘地区广袤的农田里,植保无人机在空中作业、全自动喷杆式高效植保机在田间管理、农民驾驶着收割机收割庄稼。老营公司在大力开发稻虾共作、莲鱼共生项目的同时,还在黄花塘发展打造羊肚菌栽培、民宿林、文化创意园、红色旅游等多个板块组成的田园综合体,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越走越宽。2018年,蔡海林经营的老营公司创水稻平均亩产1200斤,获得利润72万元,并被评为“江苏好大米”金奖;养殖的小龙虾、泥鳅;种植的羊肚菌、莲藕;放养鸭下的鸭蛋等项目,获得利润300余万元。蔡海林在岗村投资500万元建设的菌种厂,吸收该村100多户农民走上种植致富的道路。
蔡海林带领的退役军人团队,热情地帮助黄花塘周边的农民一起走上脱贫致富的幸福路。老营公司流转土地的芦沟村,原是省级贫困村,现在农民有了固定的收入,村上300多人解决了就业,使芦沟村当年就摘掉了“贫困帽”。如今,村里修起了水泥路,家家户户住进了宽敞明亮的新农居。
在黄花塘,“红土地”上播种绿色希望的是“最可爱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