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上一版3   4下一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铲三趟”话夏锄

  ■姜德福 文

  计划经济年代,许多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都有自己的生产基地。上世纪六十年代,我在吉林长春的一个军事机关当兵。机关有一个农场,每年夏天,我都要到农场去参加夏锄劳动一二个月。

  场设在敦化的密林深处,敦化是长白山麓的一个小县城。每次去农场参加劳动的有百把人,都是从机关直属的各个小单位临时抽调的。队伍出发那天,清早从长春乘上开往中朝边界城市图们的火车,下午3点左右到中途站敦化下车。农场有几辆大卡车在车站门口等候,卡车在山间公路上下盘旋爬行几个小时后,在太阳落山时就能到达群山环抱中的农场了。

  农场主要种大豆,也种了一些麦子、谷子和玉米。每年收获的大豆用来榨油,自给自足给官兵食堂改善伙食和机关干部搞福利。榨过油的豆渣饼可以喂猪,猪粪用来作肥料种菜,绿色循环,健康环保。

  大豆的田间管理相对比较简单,春天播种和秋天收割都是机械化,唯有夏天锄地还得靠人工操作。其实,在东北锄地不叫锄地,叫铲地。南方人多地少,种地精耕细作如绣花,锄地好比鸡啄米,一点一点往前刨。在东北铲地则不一样,手握的锄把伸出去足有一米多远,顺着垅台顺势往后一拉,左一下、右一下,既把地松了,又不伤着庄稼。如有贴着禾苗边长的杂草,则用锄头角使劲一剔,又稳又准又狠,一下就把草剔除了,而禾苗则纹丝不动。这样一伸一拉一剔、一伸一拉一剔,铲地即是在大豆地里顺着垅沟大步流星地往前跑。

  农场的大地宽广无边,长长的地垅望不到边。绿油油的豆秧随风摇摆,泛起层层波浪像一片无垠的海洋。我们每天早上4点多就起床,趁着早上凉快能多干点活儿。上百人在地头一字排开,一人抱一条垅往前铲。干了一阵,有快有慢、有前有后,不一会队形就分散开了。早饭和中饭有炊事员用小推车送到地头。那个年代,细粮定量供应,唯有到农场劳动,早上的白面馒头和中午的大米白饭可以管够。所以,我们都是争先恐后抢着要到农场来劳动。不仅细粮可以敞开吃,还可以放松一下心情,躲开在机关里刻板单调的生活。特别是在下过大雨后,有几天地里潮湿进不去脚。农场除了组织几次政治学习外,还能放一二天假。我们就去爬山,到树林里采蘑菇、摘野果,在山坡上采集花花草草。农场边上有一条小溪叫牤牛河,在河边的石头堆里能挖出一种在当地叫“蝲蛄”的爬行动物,长得和在上海菜市场里能买到的“小龙虾”一个样。那时候,我们不懂得这种小东西能煮了吃,抓了许多玩玩后又放掉了。

  在大豆地里铲地,有四件宝贝必须备齐:锄头、镰刀头、刮泥板和草帽。镰刀头是刮锄刀用的,时不时地把锄刀的边沿刮得薄薄的;又时不时地用刮泥板把粘在锄刀上的泥土刮掉,这样锄地时又轻松又省力,能提高劳动效率。东北山区的天气早晚冷中午热,太阳光很毒,时不时还有阵雨来,所以草帽既能遮阳又能挡雨,是不能少的。

  当我们把所有的大豆地铲过一遍之后,接着要有老牛拉着犁杖在垅沟里趟一遍,犁起的泥土紧紧地拢在豆苗的根部,这就是趟地了。在秋天来临豆秧开花之前要铲趟三遍。三铲三趟,既除了草,又松了土,让垅沟通风,还能保墒让植物的根部吸收到足够的地下水分和养料,铲过趟过之后的豆秧子就蹭蹭地往上窜长。“三铲三趟”之后,再也不用进地里去了,免得碰落开出的花朵和结出的豆荚,影响产量。在东北农村,夏天铲过趟过之后,农民可以歇一歇,静等着秋后收割果实累累的大豆了。“三铲三趟”的夏锄任务完成后,我们也就“班师回朝”回机关了。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01版:一版要闻
   第02版:时报周末·悦读
   第03版:时报周末·资讯
   第04版:时报周末·健康
   第05版:时报周末·文化
   第06版:English Edition
   第07版:时报周末·旅游
   第08版:时报周末·文苑
馋嘴寻蹄肴
“三铲三趟”话夏锄
缤纷
忆看译制片的往事
杨浦时报时报周末·文苑08“三铲三趟”话夏锄 2019-12-28 2 2019年12月28日 星期六